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蔡元培诞辰150周年

再行兼容并包主义

2018年01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2018年1月11日,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学界和媒体反应异乎寻常地冷淡,几乎没有纪念活动和文章,让人深感意外之余,也不仅忧心先生生前所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随着时过境迁,不再为人所遵循。

  蔡元培出身翰林,二十五岁便中进士,于传统科举路上平步青云。然而,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的四年,他潜心读书,接触西学,开始同情维新,并萌生革命思想。他在寓所曾自书一联:“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以科举入仕,却不泥古,相反,极力提倡新学,不以个人得失为量度,胸襟非常人所能及。

  列强环伺下的旧中国,究竟如何寻求出路,是当时有匡时济世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疑难。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化救国、革命救国,不同道路都指向民主共和、独立自强的共同目的。以蔡元培为首的一批学人,企图从教育出发实现“恢复国权”“教育国民,高其人格”,自是其中之一种。

  由教育而革命,由革命而教育,是蔡元培的曲线救国之路。他的一生功绩最为人称道的是对北大的改革,从1917年1月至1927年7月,蔡元培断断续续执掌北大十年半,其实真正在校的时间只有一半,其余都是在海内外“遥领”。他既非北大的创校校长,也非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但只有他被北大人称为“永远的校长”,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开出一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风气,这两句话已成为吾国大学精神的代名词。

  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破格录用为北大哲学系教师的梁漱溟曾这样评价:“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蔡元培在北大进行的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聘用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人,无问东西,兼收传统与新学,让北大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之中心,虽众声喧哗,但有条不紊,形成一派欣欣向荣之风气。

  “老北大”精神和学风的奠立自蔡元培始,此后北大历任校长不乏杰出学者或教育家,但唯有蔡元培有至高无上之地位,被不断追怀。凭借过人的学识、胸襟、品格和才情,蔡元培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铸就了一种现代大学精神,所谓“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即是遵循世界教育的普遍规律,只要不违背规律办教育,收获自不在远。

  详见B02-B06版·主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