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封面报道
下一篇

张工 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以精治、共治、法治强化空气污染治理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代会一次会议,张工参加房山团讨论。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空气污染治理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本次“两会”受关注的话题。昨日下午,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工接受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接下来将以重型柴油车的综合治理为抓手,开展包括工地扬尘、车辆以及生活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精细化治理,继续改善空气质量。

  保护绿水青山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新京报:2017年以来,北京PM2.5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很多居民也感觉“蓝天”比以前多了。在你看来,为何去年空气污染治理会有如此明显的效果?

  张工: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十条”的推动,有力地将工作步骤、工作资源配置向大气污染治理集聚;其次,环境保护、绿水青山的理念在逐步深入人心,已经从一种指导理念变成全社会参与的行动。因此,2017年空气质量的治理让群众有比较清晰的获得感,一是中央的高度重视,二是我们各种措施持续性积累的效果;当然也有周边省市真抓实干、“通道城市”治理成果的支持;此外,也有入冬以来气象条件总体比较有利的因素,可以说是“共同作用”吧。

  新京报:很多人在担心北京的蓝天是否能够持续下去,你认为空气质量好转的趋势能否持久?

  张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不仅要当下群众有获得感,而且要从内心坚定持续治污的信念。就像以前说过的,只要大家像“愚公”一样凝心聚力,团结更多“智叟”,采纳“智叟”的意见,携手共进,一定能搬掉压在我们头上的那座“PM2.5大山”。

  以重型柴油车综合治理为重点

  新京报:2013至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基本告一段落,下一阶段五年计划将会侧重哪些方面?

  张工:首先,法律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参与要继续深入;其次,以重型柴油车的综合治理为抓手,开展包括工地扬尘、车辆以及生活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精细化治理。总体来说,就是从精治、共治和法治方面着手,将空气污染治理提升一个档次。

  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参与科技创新

  新京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提到了科技创新,目前在这方面,北京有哪些计划?

  张工:创新是根据我们城市发展、演进正反两面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唯一出路。要做好“三城一区”规划建设,把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做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发展创新型服务业,在调动各类资源、形成合力的机制上要有大胆突破;让社会各类资源参与科技创新,既要依靠国有配置的资源来发挥主力作用,也要带动社会资源,强化国际合作,目前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已有60多家,发展势头良好,具备了国际化视野。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带动社会资源,比如哪些方面?

  张工:将民间企业、私有资本整合到科技创新上来,要把四类资源都支持好,即央源(央院、央所和央校等)、外源(跨国公司、合资企业、VCPE猎头公司等)、民源(民营科技企业)和地源(地方企业),一起来推动科技创新。这条路,我们一直在走。

  只要大家像“愚公”一样凝心聚力,团结更多“智叟”,采纳“智叟”的意见,携手共进,一定能搬掉压在我们头上的那座“PM2.5大山”。——张工

  新京报记者 李婷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