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专题座谈时表示,总规落地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城市要实现精治,前提是做好共治
|
昨日上午9时,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专题座谈会。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参加座谈,他表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要当一门学问来研究,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和各方面的声音。
“每位同志都要有发言机会”
2个多小时的时间,24位市政协委员,围绕创新城市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制定精细化管理标准、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上午11时,边听边记的陈吉宁开始发言。除了谈到在城市发展中各方要转变观念、达成共治外,他对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做了回应。
面对参与座谈会的委员们,陈吉宁说:“我参加座谈会的习惯是,每位同志都要有发言机会。这个账慢慢还,之后我们还有很多机会交流。”
他表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要当一门学问来研究,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和各方面的声音。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问题,这很正常,关键是要找出一个办法来解决。
总规落地首先需转变观念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今年重点任务中,开篇均突出了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报告提出2018年要着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但总规如何落地?陈吉宁说,首先需要深化对功能的认识,转变观念。
他以企业项目为例说,从局部看,每个项目都有特殊性,每个项目都该上,都要给更多倾斜,但放在一起就会造成“四个功能”弱化,导致大城市病,这要从观念上转变认识。
在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史利国提出,目前正在开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对“开墙打洞”等治理,由于缺少整治标准,一些街道只是简单地一堵了之,没有达到提升效果;对一些疏解腾退的空间,由于后续利用规划没能及时跟进,只能暂时搁置,影响了专项行动效果。
陈吉宁对此回应,现在挑战比较大的是具体街区的设计问题。我们缺少大量设计师,不能没在老城生活过,就做老城的规划设计,就像我们做乡村建设,也不能没在乡村生活过就开始设计,这就没有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他指出,解决这些问题,要深入生活,不只是市政府层面,从市到区到乡镇,涉及很多层面很多人,都需要做些调整,这是比较难的一步。
“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市政协委员们的帮助。很多问题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没有可学习借鉴的经验,我们要把问题解决好,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监督。”陈吉宁说。
城市要“精治”首先要“共治”
面对委员们提到的问题,陈吉宁说,城市是人的城市,如何建设管理好城市,政府承担着重要职责,但这同时也是大家的事情。城市发展成果要为所有人共享,城市的问题也需要所有人面对,城市要实现精治,前提是做好共治。
要达到共治,顺畅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市政协委员黄孝斌谈到,目前城市管理建立了很多数据系统,但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政府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尚未打通。
陈吉宁回应称,北京大数据计划的工作已开始实施,政府能公开的大数据要全部公开,欢迎大家使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城市。
此外,政府需要建立和老百姓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几处谈到倾听群众的呼声,完善强化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机制。不仅是简单对话,还要加大沟通交流,大家逐渐统一认识很重要。”陈吉宁说。
市政协委员、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聂一菁现场提到了垃圾分类处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环保领域工作多年的陈吉宁,谈及了自己的体会。
他说,垃圾分类在很多国家有强制措施,比如在日本,如果不按规定处理垃圾,最重的处罚是拘捕;在德国,如果小区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好,那么这个小区的垃圾处理收费都要大幅提高,有很多强制手段。
“我们现在讲垃圾分类,但后续缺乏法律手段和依据,这也是需要破解的难题。共治中还要处理好教育和强制的关系,我们现在主要是靠教育引导,但能不能有些强制性做法呢?这值得思考。”陈吉宁说。 新京报记者 何强 王梦遥 李丹丹
【座谈】
常务副市长张工、副市长阴和俊参加政协专题座谈会
“春江水暖,企业是最有感触的”
昨日上午,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工和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现身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汇聚首都发展新动能”专题座谈会,与市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之策。
22位来自各界别的政协委员依次建言,从“三城一区”建设谈到科技人才吸引,从高精尖产业的培育谈到农业科研的投入,历时三个多小时。
为“热运行”提供“冷思考”
张工说,每年两会期间,能听取来自各个领域的政协委员对城市发展重大问题发表见解,是非常宝贵的机会。政府在日常的“热运行”中,需要增加这样的“冷思考”。“大家的真知灼见不仅有利于我们凝聚共识,督促政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一定意义上也是在特大型城市发展中,减少政府的一些本领恐慌。”
张工坦承,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直接上手、亲自来抓,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如何掌控好政府介入的“度”,从而最大限度利用公共政策、制度安排,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十分重要。
一位农业界别委员建言,振兴农业中,让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农产品升级、土地升值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有利于促进供给侧改革。在打造品牌农业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创新、网络营销各领域企业带资下乡,然而现实中资本往往成为弱势群体。
张工回应,北京要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各方面的激励机制也要跟上。在政策改革过程中,不光要听技术人员与专家的意见,也要倾听企业的意见。“春江水暖,企业是最有感触的。”张工说。
建设创新中心16个区都要参与其中
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将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编制完成规划。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抓手,如何建好“三城一区”,多个委员有话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委员建议,“三城一区”要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发展,分工上有协作有衔接,发挥出3+1>4的效果。
“‘三城一区’要有特色,也要有协同,跟我们想得是一致的。”阴和俊在科学院系统工作数十年,深有同感。他强调“三城一区”是一个整体,但全国创新中心建设还不仅于此,16个区都要参与其中。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丛巍委员则强调了人才问题,他建议充分借鉴浙江经验,以共建实验室等途径留住顶尖人才。
阴和俊回应,政府要做好针对人才的各类服务,通俗点说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有人说优秀人才落不了户、子女上不了学、房子买不起,这些服务要协同推进,不能小葱拌豆腐,也不能乱炖。”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戴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