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别急着唱反调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权且言之

  

  新课标中增加古诗文之举,主要的分歧并不在于增加,而在于高中生的“特殊性”,以及背诵的多少。

  据报道,新出炉的普通高中新课标公布,古诗文背诵篇目由原先的14篇增加至72篇,从2018年秋季开始实施。面对新规,赞同者颇多,而学生“头大”、家长“焦虑”者,也不乏其人。

  不同的反应在情理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共识”。对于历史所造成的传承断裂,以及长期应试教育所导致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相信很多人都有感受。

  现实中,一些知名人士对“七月流火”“明日黄花”等成语的误解和误用,时见于新闻报道。而“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也表明了民众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家长几乎从孩子发蒙时期就让他们开始了简单的古诗词背诵,这并非出于应试教育的功利考虑,而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因此,新课标中增加古诗文之举,主要的分歧并不在于增加,而是在于,高中生的“特殊性”,以及背诵的多少。而归根到底,抵触主要来自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从学生的角度,也许已经形成了对“背诵”的抵触情结;从家长的角度,是担心占用孩子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对此,我们需要确认背诵古诗文的必要性。背诵不是简单粗暴地对知识的占有——如果只是这样,互联网时代,机械的知识获取早已不是问题。

  需要认识到:其一,背诵并不是一种已经过时的能力,而是一种从小训练的“童子功”。其二,背诵是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出口成章;大到哲学层面的贯通,小到语感的积累,都是建立在满腹诗书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在修养养成方面,实在无捷径可走。

  关于强化古诗文背诵与高考的现实“冲突”,如前所言,更多源于“焦虑”或者说“过虑”。其一,新标准所增加的背诵篇目,其实都在教材范围,无非是对古诗文增加了“背诵”的强制要求,但背诵本身对理解文章大有裨益。其二,根据高中语文教师的经验,上述背诵的要求分解到六学期,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再者,还有间接的“好处”:目前高中生作文突出的问题,是缺少基本的语感以及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而背诵古诗文,正是破解这一“瓶颈”的可行之途。

  当然,新课标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其导向作用:它必然会引导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从小学开始更为重视对古诗文的背诵和学习。对那些不喜欢古诗文、即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也许会面临着短期的阵痛,但也应持开放的心态:通过背诵的明确要求,未尝不可能激发潜力,“破”基础知识和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之“困局”。

  □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