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来信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别轻易着了网上“免费送”的道

  微信上经常有账号号称免费送名牌手表、檀木手串、口红、墨镜等,只需付十几块到二十几块的“邮费”。这种好事是真的吗?2018年年初,微信安全中心对5527个涉“免费送”欺诈账号进行了限期或永久封禁处理。律师表示,商家此类“免费送”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

  “免费送”的噱头的确很诱人,即便不是“免费送”而是送打了折扣的东西,都能让一大波购物狂觉得是福利。但不像很多商超送商品或是为了搭售或是为了作为获客成本那样,这些公号看上去无所图。这可能吗?天上哪有那么多馅饼?

  事实也证明,你可能一无所获,还被骗取“到付高额运费”。对用户们来说,对网上类似打着免费名号的“白送”,还是长点心为宜,损失钱财之外,个人信息还可能被泄露。

  □杨玉龙(职员)

  运营商隐蔽扣费哪能这样“薅羊毛”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记者发现手机被开通了一项收费服务,运营商表示为电话营销中本人自愿办理,并有通话记录和录音为证。但当记者要求出示开通凭证即“电话录音”时,却遭遇运营商的种种“不配合”。记者调查发现,用户遭遇运营商这种鬼鬼祟祟的“影子服务”被扣话费并非个案,但由于不易被发现、涉及金额小、维权成本高等因素,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运营商以“个人隐私”保密为由,拒绝向权益受损用户提供凭证,实在可笑:用户索要本人的通话录音,还保哪门子密呢?而我国《电信条例》也明确规定,电信用户对交纳本地电话费用有异议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应电信用户的要求免费提供本地电话收费依据,并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协助电信用户查找原因。

  就目前看,这类事件不是偶发。如此对消费者“薅羊毛”,实在是吃相难看,背后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与践踏。希望有关方面能就此给个交代。

  □戴先任(市民)

  花几千元做巨型标语牌给谁看?

  据《人民日报》报道,为营造迎检的浓厚氛围,北方某贫困村做了一块20多米的巨型标语牌。当地领导“彩排”时感觉标语不够热烈,要求更换,于是几千元就打了水漂。对此,老百姓直摇头:要是把这些钱用来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岂不更好。

  作为基层单位和部门,在迎接上级检查组同时,利用板报宣传栏适当做些宣传,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有些单位在迎检时,连宣传标语牌也要讲规格,哪怕花再多钱,也要把标语牌做得高大上。“幸福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弄虚作假吹出来的。这不只是浪费公家的钱,还会衍生出作风漂浮病,还是戒了吧。

  作为考核、检查单位,也当求真务实,深入底层“捞干货”,对查出的问题也要不留情面,问责到底。

  □杜学峰(市民)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shepingbj@vip.163.com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