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无有效降水已持续107天;专家提醒天气寒冷干燥,应及时补充水分预防感冒等疾病
新京报讯 (记者邓琦)自2017年10月23日至2018年2月6日,代表“北京天气”的南郊观象台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已达107天,接近历史最长纪录114天。另外,本周北京多大风天,降雪依旧毫无踪影。
北京市气象台气象服务首席杨洁介绍,历史上南郊观象台最长无有效降水日达114天(1970年10月25日-1971年2月15日),近十年最长无有效降水日为108天(2010年10月25日-2011年2月9日)。自2017年10月23日至2018年2月6日,南郊观象台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已达107天。
冷暖空气配合差 北京“贫雪”
最近,全国各地朋友圈都在晒雪景,连厦门、云南都飘起了雪花,北京的雪却一直难觅踪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北京市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科长施洪波昨日介绍,2017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处于拉尼娜状态,受其影响西伯利亚高压阶段性偏强,东亚大槽强度偏强,冷空气势力偏强,京津冀地区主要受西北风控制;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偏南,不利于南方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北京交汇,所以北京难以形成大范围明显降雪。
也就是说,降雪的形成需要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而去年入冬以来,影响北京的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很强势,南方暖湿气流进京无通道,没有暖湿空气与冷空气汇合,自然就无法形成降雪。
今冬北京初雪量少难觅踪迹
由于水汽条件差,这个冬天北京的降雪踪迹难觅,只有高海拔山区多次出现能让地面见白的飘雪,平原地区只有2018年1月21日夜间出现大范围降雪。
但这次降雪过程因为主要出现在半夜前后,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头沟、昌平等地降雪相对明显,为小雪量级。城区和东南部地区,包括位于大兴区旧宫东的南郊观象台站均为微量降雪,即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这样的微量降雪在22日早晨已很难看到踪迹。不过,按照初雪标准,全市20个人工站中有17个观测到降雪,这场降雪已达到初雪日。
据了解,北京三面环山,山区面积占到62%,在北京冬季气候条件和特殊地形的共同影响下,经常有高海拔山区出现降雪,而平原地区不出现降雪的情况。那么这么大的北京如何记录降雪特别是初雪,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为了尽可能科学地描述北京初雪,2011年北京市气象局规范了冬季初雪标准气象服务用语。规定初雪日应当是从当年10月1日至第二年5月31日为止,市域内第一次出现较大范围降雪过程的日期。这一标准强调了范围广和关键区,其中范围广是指“全市20个人工站中多于10个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关键区是指“城区5站(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均观测到有降雪现象;或城区5站中的3个或以上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且至少1个站降雪量≥0.1毫米”。
■ 追问
北京初雪为何不是“有效降水日”?
降水量小于0.1毫米,微量降雪未被南郊观象台记录
2018年1月21日这次降雪过程中,南郊观象台为微量降雪,即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因此在统计有效降水日数时,该日南郊观象台仍记为“无”。
根据气象观测规范,某气象观测站出现日降水量≥0.1毫米记为一个“有效降水日”。南郊观象台建立于1912年,作为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是北京地区的代表站,参加全球常规气象资料交换。在北京地区气候资料分析中,一般以该站为代表进行历史比较。
也就是说,记录是否为“有效降水日”北京均以南郊观象台为代表站,而不是全市平均情况。2018年1月21日南郊观象台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所以不被记录为有效降水日。
专家提醒,京城长时间无有效降水,持续风干物燥,森林和城市火险等级高,要特别注意用电用火安全,谨防火灾。同时,寒冷干燥的天气里,大家还要及时补充水分,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预防感冒等疾病发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