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对于戏剧青年们来说,旅行清单里一定少不了“看戏”。国外近期有哪些值得看的戏?当地看戏有什么趣闻?有何攻略?我们诚邀在国外阅戏无数的戏剧爱好者,分享看戏体验。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让人疲惫又满足
2016年,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为了纪念成立二百五十周年,排演了尤金·奥尼尔晚年创作的这部半自传作品。这个戏全长三个半小时,看完后身心俱疲,又无比满足。
剧本限定的舞台空间就是一间客厅,在一家人不停地诉说中,潜藏着人物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与情感上的暗流涌动,面对现实难以冲破的心理困境与无奈丝丝入扣,悲凉的诗意随着背景若隐若现的雾角呜咽渗透骨髓。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排的剧本,需要演员带领观众一路进入漫长的旅程,两位主演莱斯利·曼维尔和杰里米·艾恩斯给出了我认为是最佳版本的表演。也是因为这部剧,我才开启了此次伦敦看戏之行。
莎士比亚戏剧今天仍有很大市场
到了英国,莎剧是一定免不了要看的。这次在新落成不久的塔桥剧院看了《尤里乌斯·凯撒》,又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看了《第十二夜》,两者风格截然不同。
塔桥剧院由英国国家剧院前总监尼古拉斯·海特纳创立,他说,西区买票看戏的观众比十年前多了30%,这个数字给了他很大信心。
塔桥剧院的舞台区域可以根据不同剧目而做出相应调整,《尤里乌斯·凯撒》是演唱会式舞台,或者说是“斗兽场式”,观众座席设在四面,中间下沉为舞台表演区域。
《尤里乌斯·凯撒》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除了常规的四面台座席,还出售25磅一张的舞台站票,所以每场会有一百多号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观众(比如我)在舞台区里围观,并且(别无选择地)跑龙套扮演罗马市民。
这个戏的布景和服化道均改为非常现代的设置,马克·安东尼开场先跳出来唱摇滚煽动气氛,凯撒是个穿着皮夹克卡其裤子的老头,跟我们这些夹道欢迎的人握手,遇刺后两方对峙,舞台区垒出轮胎油桶铁丝网组合的战壕,到关键戏份时舞台区有错落的平台可以升起,不影响表演及观剧体验。整个戏节奏很快,转场,换景以及对于场内观众的管理引导均呈现行云流水般的高度专业性。
而细想之下,《凯撒》确实适合这种半浸没式的处理,无论在看台还是场内,都有更为强烈直接的临场感与现实感。
相比而言,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第十二夜》虽然也是上天入地横竖切的巨大全景片换了好几起,制作精良,热闹好看,但是终究显得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了一些。我猜,皇莎的戏重点并不在于和当下发生关系,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古风。
在皇莎小镇看到很多中学生周末相约坐火车来看戏,连带酒吧餐厅都生意红火,深感英国戏剧的群众基础之广泛,以及莎翁这一真正大IP的价值。
西区的音乐剧新作里有黑马
众所周知西区和百老汇在话剧和音乐剧的精品比例上各占优势,美国人民天生热情浪漫能歌善舞,而英国绅士们则更崇尚语言的艺术,所以这次我只看了三个音乐剧,分别是《北国姑娘》,《人人都在谈论杰米》和百老汇长期一票难求后终于登陆西区的《汉米尔顿》。
《北国姑娘》首演于伦敦老维克剧院,大获成功后移师西区。
故事背景设置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明尼苏达州某小镇客栈,店主一家人和来往的旅客在绝望与期待中面对生活的苦厄。从剧本角度感觉有点像契诃夫,但是在音乐方面,这部戏最大的亮点是全剧二十三首歌曲全部选自鲍勃·迪伦1963到2012年间的经典曲目,并且是迪伦本人读过剧本后亲自授权并寄来几箱唱片供制作方随便使用。
编导抓住迪伦作品中丰富的戏剧性,对所有歌曲进行了大胆别致的重新改编,颇令人耳目一新,又不会因为年代的差别而有任何违和感。剧中人在没有尽头的煎熬中唱起《像一块滚石》,《飓风》,歌词的意义与剧情高度契合,也让这部戏跳出了传统的点唱机音乐剧的套路。同时,这是一部只可能产生于英国的音乐剧,因为它全程凄风苦雨,也没有美好的结局。据说这样的戏在百老汇演,美国人民看不到欢乐的尾巴是绝对不会鼓掌买账的。
在阿波罗剧院上演的《人人都在谈论杰米》则是西区音乐剧界一匹黑马,上演后获得的五星好评超过了同期很多著名院团的大戏。
故事很简单,讲述一个单亲家庭中,上高中的男孩杰米梦想着能当变装皇后,排除非议,争取理解,努力活出自我的故事。这部戏的主创大部分都是新手,剧本,导演,歌舞各方面水平都在平均之上,且没有明显的短板,再加上触及少数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人文关怀,各方面都足够讨喜。在气势恢宏的音乐剧大制作云集的伦敦,这个戏倒像是一股清新的风,观众也是年轻人居多,青春热情扑面而来。
□尚晓蕾(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