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首次明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7项职责
|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究生导师必须满足的三大基本素质要求;首次明确了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等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七项职责。
此前,寒门博士自杀事件、陈小武性骚扰事件等将高校师生关系推向公众视野。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利用教师身份牟取私利、对学生进行性骚扰等不良师生关系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应包括哪些方面?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该怎样把握?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生态如何形成?
老师 不同学科导师指导内容存差异
在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张立迁看来,《意见》的发布对于规范研究生导师职责具有宏观指导性意义。“它明确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合乎导师的身份特殊性和身份伦理。”
由于不同学科类型中师生关系的现状、样态等存在显著差异,相应导师职责在体现上也有所不同。张立迁表示:“人文社科更侧重人文情怀的言传,重视广泛阅读与社会体验,侧重心理支持,指导过程更多是‘无形’的;而理工科导师则更侧重严谨求实的身教,重视科学实验与实证求真,侧重资源支持,指导过程相对‘有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竺效也认为,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以自主思考、写论文为主;相比之下,理工科的导师更多以参与项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目前硕士生多为2年学制,课程负担重,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主要围绕学位论文展开,博士研究生则有更多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
竺效说:“博士生未来要当教师或科研人员,一毕业就面临着上课、写论文、做课题等,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在读书期间进行全方位培养,通过参与课题、项目是提升研究能力、科研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路径。”他表示,一般导师不会对硕士研究生是否参与科研做强制规定,需结合学生自身的禀赋和学术志向进行选择。
学生 “学习锻炼”与“廉价劳动”界限不清
对于不少研究生来说,除学位论文外,提升学科素养的关键是参与科研。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袁波表示:“土木工程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工程项目极其复杂,即使在理论可行的前提下,实践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只有参与具体的项目,通过查阅数据、搜集资料、结合实际调整方案,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专业素养。”
而参与项目有时需要占据研究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山西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小筠表示,导师工作繁忙,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所给予的指导很有限,一般要靠自己摸索,学术之路困难重重。然而,在推进自己的研究课题之余,小筠也要参与导师的项目,完成导师分配的大量杂事,如写材料、做PPT、取快递等,这些付出一般是无偿的,这让小筠产生了自己是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小筠并非个例,相关专家认为,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时,承担的工作内容差异较大,每个项目涉及的工作又十分繁杂,因此很难分清“廉价劳动力”和“锻炼学习”的边界。
袁波的判断是,如果项目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从中能够有所收获,那么可以算作“锻炼学习”。“但也有导师会为了自己的科研立项,牺牲学生学习时间,强制学生参与特定项目,这种情况就需要与他斗智斗勇了。”
应对 关注学生感受 施以人文关怀
竺效表示,导师需要以身作则,明确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赚取名利的工具。“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内容上,尽量让寄快递、取资料、报销等纯行政事务性体力劳动由社会分工后的专业人员负担,研究生参与课题则应根据能力,以投入智力劳动或完成与科研紧密相关的行政辅助工作为主,老师要根据学生投入情况合理分配科研劳动报酬。”
张立迁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正逐渐从单一的学业指导向“立德树人”的全面性指导转变,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是头等要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本身就是一个关系体,存在匹配度的问题,导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还是业务素质哪个更重要,应取决于研究生个体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要让研究生感到受益和满意。”
■ 建议
●竺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导师配行政科研秘书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面临的一大难处在于准确、合理地界定纯行政事务性工作和科研性工作。比如某课题组的启动会,要联系邀请专家、寄送相关资料、开展课题启动前预调研等,既有科研性又有行政性,可以界定为与科研紧密相关的行政辅助工作,可以适当分配给研究生,并给予合理的劳动报酬。但纯粹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则不宜分配给研究生负担,因为他们到学校是来学做人做学问的,不是来打杂的。
但现实困难是,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的行政辅助工作量比较大,但绝大多数的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并没有配备行政秘书或科研秘书,导致老师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精力维持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是压缩自己的科研时间亲力亲为处理这些工作,还是安排研究生消耗大量时间在这些纯行政性事务上?
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堵也要疏,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部分双一流高校能够开展调研,借鉴“项目组出经费聘用临时秘书、单位解决劳动人事关系及办公座席”等有效做法,给部分有需求的老师配备相应的科研秘书或行政秘书,必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师、研究生的时间紧密围绕教学、科研,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张立迁,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师生交往应从“心”开始
把握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应该做好三个方面。
首先,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应精于术业。其次,导师和研究生双方要下工夫做好“人”。导师帮助研究生寻找自我,实现“有温度的教育”;研究生也应充分理解高校整体的学术体制所引致的导师忙碌。最后,客观认识研究生师生关系的“专一”。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关系,研究生师生关系更私人,有些类似于手艺匠师与学徒的关系。
总之,研究生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应尝试从“心”开始,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交往。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