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时间昨晨结束的花滑世青赛中,俄罗斯13岁选手特鲁索娃在自由滑中成功完成了后内结环四周跳和后外点冰四周跳,成为首位在正式比赛中完成两个四周跳的选手,她的技术分也历史性突破90分。特鲁索娃的这两个动作,将女子单人滑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
1 一套节目创两项纪录
比赛中,13岁的特鲁索娃开场接连使出两个四周跳,以一种令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成为史上第一位完成两个四周跳的女选手。
特鲁索娃本赛季自由滑曲目是维瓦尔第《四季》中的《夏季》,开场第一个跳跃便是难度值高达10.5分的后内结环四周跳。这个动作,特鲁索娃完成得干净利落。
现场观众还没回过神儿,特鲁索娃紧接着又做了一个难度值达到10.3分的后外点冰四周跳,尽管落地小有瑕疵,但裁判仍给出了正的执行分。
一套节目中连续完成两个四周跳,特鲁索娃就此成为史上第一人,并以225.52分轻松夺冠。
除了这两个四周跳,特鲁索娃其他动作完成得也相当精彩,其中勾手三周单跳双手举过头顶,高度和远度令人叹为观止。后内点冰三周接一周接后内结环三周、勾手三周接后外结环三周、后内点冰三周接后外点冰三周,这3组连跳的编排和执行难度令人瞠目结舌,每个执行加分都超过1分。
最终,特鲁索娃的技术分达到92.35分,这是女子单人滑自由滑技术分首次超过90分。这一得分超过了扎吉托娃在平昌冬奥会夺冠时的得分,甚至也超过本届世青赛男单冠军自由滑技术得分。
这不是特鲁索娃第一次在比赛中使出四周跳。2017年8月,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青少年组第一站澳大利亚站的比赛中,特鲁索娃开场便使出了后内结环四周跳,但被认定为周数不足。
“我想创造历史,做一些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害怕摔倒和失败。”据特鲁索娃透露,自己是在上赛季初尝试练习四周跳的,目前成功率超过了50%。
2 她不觉得自己是明星
如今在男单比赛中,四周跳成了顶尖球员的标配。但在女选手中,四周跳还是个未被征服的领域。在特鲁索娃之前,也曾有女选手尝试四周跳,但并没有成功。
昨天的比赛中,特鲁索娃开场就完成了后内结环四周跳,这是第一个能完成这一动作的女选手。这个动作早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法国名将鲍娜丽就曾尝试过,但并未完成。
四周跳被誉为花滑选手的极限,完成难度相当高,对运动员天赋和身体有着极高要求。
在花滑比赛中,三周跳和四周跳有着很大区别,很多选手多转一圈后就都找不到北了。但在特鲁索娃这里没太多区别,“对我来说,就是多了一圈转体而已,没什么特别奇妙的。”
昨天被问及练习四周跳最大难度时,特鲁索娃称“就是要在转体足周的基础上,完美地落冰,还有滑出。”特鲁索娃透露自己目前正在重点练习三周半和后外点冰四周跳,但现在成功率还不高,不能充分地加入到节目中,“刚开始练习四周跳的时候,我都会戴上保护装置。其实现在戴着吊杆,我已经尝试过勾手和后内点冰四周跳了。”
在成功完成两个四周跳后,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13岁的小姑娘,但特鲁索娃可没把自己当明星,“我不觉得自己是明星,我没法想象做一个名人是什么感觉。我的目标是奥运会,但在这之前还有很多技术环节需要提升。”
特鲁索娃被粉丝称为“小莎莎”,13岁的她有着一头标志性的长发,她说差不多留两年多了,而且以后也不打算剪,“我非常喜欢长头发,我要把头发留得很长、很长。我觉得长头发可以帮助我的平衡,没有长头发我就跳不出来了。”
3 中国女单需要加油
平昌冬奥会中,15岁的扎吉托娃和18岁的梅德韦耶娃以极大优势包揽了前两名;刚刚结束的花滑世青赛中,13岁的特鲁索娃更是历史性地完成两个四周跳。在女子单人滑这一领域,俄罗斯选手展现了强大的统治力。
相比之下,中国女子单人滑这些年非但没有明显进步,较前些年更是有落伍的趋势。平昌冬奥会,惟一参赛的李香凝排在第22位。昨天结束的世青赛中,陈虹伊以141.00分排在第18位,这个分数甚至不如特鲁索娃自由滑一项分数高。
时间倒回20年,中国女子单人滑是最早完成突破的,陈露曾两次拿到冬奥会铜牌。之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陈露也表达了对当下中国女子单人滑的担忧,“中国花滑女单看着真是让人着急。单看分数,我们滑两个节目的分数还不如人家一个自由滑,这怎么玩呢?”陈露称中国女单未来4年的发展要快马加鞭,否则在北京冬奥会上很难有竞争力。
昨晚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花滑名宿佟健称俄罗斯女单的崛起可以给中国女单发展一些启示,“我们之前就知道特鲁索娃,(平昌)奥运会解说时,我们说过俄罗斯青少年选手已经能跳4周跳,而且在训练中能很好完成。俄罗斯花滑之前几个周期发展不太好,经过了8到10年的调整,又重新回到特别强盛的阶段。”
佟健称任何一个项目要想做起来,都必须要大家静下来,努力去做事,“我们目前选了10多个青少年在培养,争取为国青队和国家队输送人才,2022年时间太紧了,我们的目标是2026和2030年,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运动员能让中国单人滑未来能有人才可选,能有运动员能在国际舞台上去跟俄罗斯、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去抗衡。”
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