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娱新闻·追综问剧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3:文娱新闻·追综问剧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东方卫视热播,新京报专访总导演等参与者揭秘幕后

偶像剧气质纪录片讲述72个急救故事

2018年03月18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纪录片中的急救医生及急救车司机等9人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向观众展现了急救行业的酸甜苦辣。
争分夺秒,竭尽全力……看这部纪录片让人时刻绷紧神经又充满感动。
该片试图传达正确使用急救车的理念。

  国内首部以120急救医生为题材的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3月12日在东方卫视开播。从《急诊室故事》《人间世》,一系列聚焦医疗题材的纪录片都获得了好口碑。新京报专访该片总导演李菁、执行总导演欧阳国清及片中部分急救人员,还原该纪录片的拍摄。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1000人里挑出9位主人公

  上海是全国急救量最大的城市之一,该片将镜头对准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记录了9位120一线急救人员在救护车接到急救任务后所发生的故事。

  虽然120急救是人们生活中都知道的急救号码,但真正了解急救人员工作现状的人并不多。在片中,从120调度中心、急救车厢,到医院急诊部,进行多地多机位拍摄。总导演李菁介绍,该片从2016年开始筹备,进行了两个月的调研,三个月实拍。拍摄中,全组分四个摄制组同步进行,三辆车每辆车一个团队,在120调度中心还有一个组进行蹲点拍摄。而片中的九位主人公也是在120一线一千多从业人员中花了六个月时间挑选的,其中包括心肺复苏率最高的医生、在急救一线时间最长的老医生、重灾区出勤率最高的女医生等代表人物。

  由于急救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剧组拍摄时间和工作方式都需要随之进行调整。九名急救人员每天工作12个小时,第一天从早8点到晚8点,第二天从晚上8点到早8点,第三天第四天休息。第五天开始重复之前的排班。“他们休息的时间我们就开开会,每天讨论拍摄内容,后期同步制作。”

  先拍急救过程再取得家属授权

  该片从近553个拍摄案例中节选出了72个故事。其中一些突发事件也让摄制组成员印象深刻。欧阳国清告诉记者,在拍摄中第一次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走向终点。“那是急救一个尿毒症病人,急救车到他家楼下的时候,他还能站着,到医院后情况急转直下,最后没抢救过来。那次一共拍了两个多小时,整个人都是蒙的,因为没经历过。”拍摄之后,整个摄制组的情绪都不好,急救医生虽然也情绪低落,但一直在安慰大家,“不是说他们有神奇能力能救活所有人,但他们也没有时间悲伤,要立刻投入到下一个急救病人的工作中。”

  因院前急救的特殊性,拍摄组需要捕捉紧急救治的突发状况,同时还不能影响对病人急救。拍摄中,每辆急救车配备了5到7个gopro,拍病人和家属的反应。由于急救车上空间有限,只能坐得下一个医生、一个急救员、一个驾驶员,加上病人和两个家属,剩下的空间非常小,摄制组只有执行总导演和摄像两个人在车上,其他工作人员如录音师等在后面的车上跟随。

  对大多数病人和家属而言,摄制组是闯入者,剧组也没有时间解释自己是在拍摄纪录片,就先拍,等把病人送到医院病情稳定再去沟通,取得授权的同意。最终成片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经过家属同意签字的才会播放。

  不仅是行业片,更想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作为一部公益性质的医疗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不仅向观众传递生命的价值与人间的暖意,也将给观众带来实用而生动的急救医学知识普及,将日常相关的医学常识、急救技巧等自然融入纪实片中。李菁表示,并不想将该片仅仅拍成一部医疗急救行业片,而是希望带给观众一些急救知识,让大家看到急救的不容易,希望表现出价值观、生死观,“包括我们选择的故事也是这样,不是一味煽情哭哭啼啼。如果这一个故事是喜剧结尾,下一个故事可能就比较震撼,再下一个可能就讲讲医生日常。”

  之前《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生门》等一系列医疗类的纪录片口碑都很好,对于《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的特色,李菁表示,该片的主题比较集中,主人公就在三个车上。李菁举例说:“《急诊室故事》,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设置了一百多个gopro,拍了个大群像,反映整个医院的医患关系、医生的情况等。你能记住的是整个医院的群体。《生门》是在武汉的一家产科医院,蹲点拍了大概三年,拍了八十多个故事。它们都是非常典型的纪录片。我们拍摄时间很短,我们的片子带有即时性色彩。”

  也正是由于主人公集中,记录的时间、空间都带有突发即时性,在导演李菁看来,这些元素也让该片成为一部带有偶像剧气质的纪录片。“片中的九个主人公虽然是普通人,但他们都自带光环。”

  ■ 提示

  如何正确使用急救车

  该片也希望能引发大家思考如何合理使用急救车,让有限的“救命车”出现在最紧迫最危急的急救现场。比如第一集就讲述了如何正确拨打120,很多人在告诉接线员住址后,会着急自己下楼等,而正确的做法是,病人自己应该保持不动,让家属下楼指引急救车更快地进入小区楼层。

  片中急救员透露,有时家属以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抬病人,有的人脖子疼、吃不下饭,都会叫急救员。“有一次我们碰上一个独居的阿婆,半夜她想把保姆叫醒但是保姆没醒,她就打了120,凌晨三点我们到她家,她说只是希望我们帮她叫醒保姆。”

  家属在急救现场“指挥”急救,也会成为急救人员的一大困扰,“很多家属认为百度一下就可以成医生了,有一次我们到了现场,医生检查出来病人是发热,家属认为他是中风,一直在干扰我们的急救工作,到医院证实就是发热。希望大家更多了解点急救知识。不要现场妨碍急救。”作为急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医院也不相同,在医院,急诊病人来了,家属隔离在外,医生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治疗,而急救医生任何的一举一动暴露在家属面前,压力非常大。

  片中的急救医生吴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众对120认知度不是很高,他希望通过该片可以让急救资源合理利用,“我们的急救量非常大,同时急救医生的流失量也很大,希望呼吁一下改善院前急救的诊疗环境,能得到病人和家属认可,让更多的医生能重新回来(急救行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