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英国是个有趣的国家,他们坚信自己过着幸福而传统的生活——直到发现世界的规则变了。所以当英国媒体一致反对并抵制VAR(视频助理裁判)时,我一点都不意外。
英国《卫报》,一份如此优秀的报纸,百年来始终自诩思想先进,也在这件事上随了大流。前不久,我读到过一篇标题为《VAR是又一记打在球迷脸上的耳光》的评论。言辞热忱、感情饱满,也似乎言之有理。但作者似乎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即将判罚公正与比赛流畅,完全对立。
相比英国,中国足协对VAR的态度似乎开明许多。尽管仍有部分媒体认为,在个别场次中主裁判在关键判罚上沦为科技手段的附庸,但事实是,之前为球迷诟病的昏哨现象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我看来,目前中超裁判对VAR的使用方法并没有错误。”基思·哈克特说道。这位74岁的老人是我的工作伙伴,退休前是世界顶级足球裁判。退休后的他,依然致力于改善足球、推广足球。他是英超裁判委员会史上第二任主席,目前仍是欧足联裁判委员会高级顾问。如果你没听过他的名字,或许你听说过名帅韦伯、卡拉滕伯格。是的,哈克特是他们的导师。
如果一定要在判罚公正和比赛流畅中二选一,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公正这边。“公正是原则,而流畅是附加值,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善。”在他看来,目前中超裁判在比赛中借助VAR工具进行二度确认,其行为本身值得鼓励——有助于增加判罚准确性。
在这一点上,《足球周刊》主编安然也表示认同。这位长相清秀的室内足球国际级裁判,对裁判工作有着大部分足球人望尘莫及的探究精神。通过研究IFAB发布的数据,他发现平均每3场比赛便会出现一次明显的误判。借由VAR帮助,每19次误判中有18次得到纠正,而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为9%。简而言之,如果没有VAR,几乎等同于每10场比赛中就会有1场产生不公正的比赛结果。而这场结果存在争议的比赛,很有可能落到你支持的球队身上。
当然VAR只是一项辅助工具,并不能替代裁判,更不能借此掩盖裁判的能力低下或表现失常。因此,哈克特坚持在向VAR提出更多要求的同时,也需向裁判本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即除了传统裁判技能外,还需对自己存在的判罚盲点加强了解,并懂得如何合理地求助于科技,在尽可能不破坏比赛流畅性的情况下,做出更快更精准的判罚。
对此安然也表示赞同:即使有视频助理的存在,判罚的准确率也只能达到98.8%,并无法达到100%,VAR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VAR在比赛中最多只能扮演助理裁判的角色,VAR的权力仅限于提供建议,而非代替主裁判进行裁决。”哈克特补充道。的确,很多担心“人工智能未来取代裁判”的球迷,其实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VAR的概念,以为后者是一项替代性的人工智能工具。恰恰相反,VAR的存在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帮助裁判更精准地管理比赛。因此是人类管理科技,而非相反。
尽管视频助理裁判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争议,但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科技的确存在黑暗面,但假如仅拘泥于科技之负面,而忽略了科技带来的正面效应,显然是在开历史倒车。比如当你埋头敲打手机屏幕,斥责聊天软件让人更加孤独时,你有没有想过,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打破空间束缚,自由交流?
足球规则,同样随时代变化,在不断修改、商讨和一次次争议中,才走到现在。如果我们当时拒绝进步,或许我们热爱的足球至今还只是成百上千人,在泥浆中争夺一个猪膀胱。
接受科技、接受进步,是为了公平,而非追求完美——因为我们生来不完美。
□朱渊(曼彻斯特CPM体育管理联合创始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