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用善治促创新,独角兽才能“破土而出”

2018年03月25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只有用善治促创新,才能孵化更多科技驱动型企业,并在其带动效应下更好地改善发展质量。

  据新华社报道,科技部火炬中心等近日发布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新出炉的独角兽榜单中,全国共有164家企业上榜。“北上杭深”盛产创新创业型企业,共聚集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84%。其中北京以70家遥遥领先,且全部集中于中关村区域。

  独角兽企业意指那些创业时间在十年内,但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它既显示了单个企业迅速成长所迸发的巨大能量,也是佐证城市区域创新能力的最好指标。

  而北京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最大聚集地——独角兽企业数在全国占比逾40%,其“超级独角兽”(估值超100亿美元)数量更是占到1/2,绝非偶然。以独角兽企业云集的中关村而言,其转型可以说是新经济勃发的背景下观照经济趋势变化的典型样本。

  从本世纪初的大型电子产品集散地,到后来成为中国创业领域的主动脉,再到如今许多企业成了互联网独角兽领跑者,北京中关村无疑跟中国的许多创业者一起实现了华丽转身。中关村何以能孵化这么多独角兽企业?答案或许就在于,它具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天时地利人和。

  当下的独角兽企业,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技术驱动型企业,新经济特征明显。这自然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推动力,而作为国内学术科研中心,作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名校云集,其科研能力在国内首屈一指;高素质人才汇聚,也成了强大的助推力。

  诸多鼓励和助推政策所形成的良好业态和营商环境,则是中关村独角兽批量崛起最为重要的土壤。

  正如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翁啟文所说,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中关村在国家层面先行先试,1+6,科技成果,股权激励,科研经费管理,外籍人才出入境等重大政策。在市级层面先后推动实施了京科九条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中关村管委会推出了1+4资金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经费的支持等新政策。

  孵化独角兽企业的“北京经验”,无疑可为其他地方发展新经济提供借鉴:应该看到,从工业革命开始,几乎每次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径,都是从尖端突破到全面普及的过程;而那些新业态的发展,则遵循着“在北上广先行试水,获得经验之后再向二三线城市推广”的路径。

  虽然很多地方没有中关村那样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也未必能培育出太多独角兽企业,但要转向高质量的发展,理应从中汲取很多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经验。

  当下很多城市已加入“人才争夺战”,就是看中了人才对创新的助力,这就是为区域创新蓄力。对很多地方而言,就算本地独角兽企业难以“生成”,学习其研发突破的路径,也很有必要。更重要的,则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既努力为独角兽企业辐射区域向本地延伸提供条件,以共享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新经济成果,也为更广泛的市场主体参与科技创新构筑“磁场”。

  高质量发展不是吆喝出来的,而是努力实现的。这需要拥抱创新,也需要地方做出更多指向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也只有用善治促创新,才能孵化更多科技驱动型企业,并在其带动效应下更好地改善发展质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