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国内“赏花经济”开发不足(2)

2018年03月2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发展长久的鲜花旅游关键在于,如何让“赏花游”成为一个引子,通过更加富有层次感的旅游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图/视觉中国

  (上接D01版)

  粗放式赏花尚处于产业初级阶段

  从住宿到餐饮,地方政府看到了赏花游对地方经济发展、扩大知名度、振兴乡村经济的作用,也想要结合当地鲜花资源发展赏花经济。据婺源县旅发委称,春季油菜花高峰期,农民在旅游业上的间接收入远比油菜本身的直接收入大得多。全县农民人均从旅游发展中增收超过2000元,3300多户农家乐年均经营净收入超过10万元。

  各地结合当地花的品种、规模,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赏花节庆,比如林芝桃花节、油菜花节等,但背后也存在很多短板,以节庆为例,“每年都是类似的节目表演和流程”、是相距不远的两个甚至是更多地方,争着办节庆,但内容上又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与亮点。

  一般来说,赏花主题游与其他常规线路不同,受天气因素影响很大。“什么时候开、花期多久、什么时候花开最盛”等信息,在国内的景区还难以提前精确完整地获取。近几年来,虽然北京、湖北、安徽、江西等地都开始针对当地特色花卉进行预报,但据气象局专业人士表示,当下气象服务能力与公众对花期预报的需求仍有差距,从“粗线条”向“精细定点定位”预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除了花期预告的基础数据,国内的赏花主题游产品设计的元素也比较稀缺。举例来说,婺源、西安汉中、新疆等赏花景区,以跟团、徒步、自驾为主要游览方式,能够在赏花之余体验农耕生活、休闲购物已经是比较丰富的赏花方式。“徒步拍照就是体验桃花盛开的最主要方式,也没什么其他长期的活动可以参与”,王女士表示。

  总体来看,目前各地“赏花游”还没有形成赏花的多层次体验和精细化管理。专家指出,与注重长期生态保护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相比,中国赏花文化目前还在初级阶段,管理服务不足、开发程度较低,无法有效满足旅游者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

  从“短期经济”到“常年经济”

  “赏花游”由于受到花期的限制,普遍存在难以具有持续性的问题,花期一旦结束,赏花经济也就难以为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兴斌表示,发展长久的鲜花旅游关键在于,如何让“赏花游”成为一个引子,通过更加富有层次感的旅游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根据景区具有的资源和条件,将景区的不同景点串联,用多样化的活动和产品来将“短期经济”变成“常年经济”,做大赏花经济的蛋糕。

  同时,相比国外成熟的花卉产业,花卉旅游只是花卉产业价值之一,花卉旅游以发达的花卉产业为基础,也就能够摆脱短期性、季节性的局限。比如荷兰郁金香已经形成了以花卉生产种植高科技化、产业组织专业化分工等花卉产业链条。如今,荷兰花卉产业占据全球市场份额一半以上,也积淀形成了丰富的花卉文化,吸引游客前往花卉观赏、花卉交易以及花卉产业参观学习等。在热爱园艺的英国,充满时令鲜花的英国花园也是比比皆是,全世界著名的园艺盛会切尔西花卉展每年都会如期举行,每年都吸引了十五万名以上的园艺爱好者。

  值得注意的是,鲜花旅游发达的地区都具有浓厚的赏花文化气息,不管是日本赏樱还是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都具备丰富的文化故事基础。专家指出,花卉及其相关设施构成了赏花游的形式产品,而深入挖掘与保护赏花文化,实现赏花与文化的结合,才能赋予赏花游产品核心内涵,使得赏花游从原始层次的“走马观花”上升为休闲与体验的认知活动。

  ■ 借鉴

  日本花期预报精确到每一天

  说起花期预报,对比已将“赏樱”打造成世界品牌的日本,其气象协会每年都会对樱花开放做详尽的气象报道,该预报以市为单位,对开花期、盛开期的预报精确到具体某一天,并且提供近十年开花日期的趋势。随着气候变化,预测也会不断更新,游客可以选择观赏含苞待放的樱花,或者全开放的樱花。不少摄影师追随花期,从南到北拍摄。同时,对于不同品种的樱花,日本国家旅游局也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和地区引导。

  除了精准的花期预报,一些相对成熟的赏花季体验也更加多样。在日本,人们庆祝樱花节,观赏盛开的樱花,在樱花树下举办聚会;观赏方式上,除了观赏巴士,还有骑车、游船等,有的地区在赏樱的同时提供泡温泉或者滑雪。旅行社提供的产品,往往都会安排“赏花景、品花食、穿花衣、游花间”等体验。

  除了周边活动和美食,成熟的赏花景区对于赏花景观的设计和精致程度也值得国内借鉴。游客罗女士称,“荷兰库肯霍夫公园不仅花种独特,而且景观精致,比如公园不是把花和树简单粗暴地堆砌,而是由专门的园艺师设计之后让组合有美感。匠人还会随时把凋谢的花替换成盛开的花,维持景观的美感。”

  短板

  “车不好停,人不好进”

  从游客自发的赏花行为,到经由地方政府和市场有意识地引导规划,最终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和经济转型,这是很多地区“赏花经济”的基本模式。

  但在建立赏花景区的过程中,却少了注入文化的内涵。王兴斌指出,赏花的相关活动开发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没有传承下来赏花的文化习俗,赏花文化的含量不够,游客意识不强,景区也没有把文化题材以及文化创意产品融入进去,做成一种立体型的产品。与国外比较成熟的赏花游相比,这一短板也很明显。其次就是在缺乏文化基础的前提下,产品设计过于简单,娱乐性、参与性不足,这也就造成了景区的收入也很单一,仅仅是门票收入,甚至连门票的经济效益都很难实现。

  其次,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的赏花游地区往往都建设在乡村,赏花经济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乡村本身基础的交通、餐饮等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很多村庄民舍,虽然周边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但缺乏必要的道路交通和通信、网络、消防等基础设施,更缺乏停车场、公厕、标识、标牌等旅游设施。

  此外,精细化的管理更是需要循序渐进,过度接待甚至会由于过度饱和对景区生态造成伤害。有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每到旺季,各大公园的游客接待量接近饱和,“车不好停,人不好进,发生问题怎么办?”因为担心安全问题,有些行程就难以实现。

  建议

  花居花食,让客人留下来

  要打造有影响力的赏花游品牌,首先就是需要各个部门合力精耕细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让游客进来”是发展下一步的首要条件。同时,气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有意识地采集、统计并发布更为精确的花期数据,引导游客参观,制定不同的出游政策,在基础建设中,做好分流和疏导,降低安全隐患,做好服务体系。

  王兴斌指出,赏花景区需要做的就是丰富乡村旅游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尤其是过夜时间,开发夜游产品和具有文化体验的产品,其实核心也是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将观光游转化为休闲度假游。除了必要的花文化的宣传,还可以通过竞赛、会展等活动,增加赏花旅游的趣味性、文化性和互动性。

  在赏花旅游产品上要丰富和完善并形成体系,通过把赏花节庆和当地的传统民族风俗节日相结合,塑造目的地的赏花游形象与品牌,根据不同客源市场设计出不同的赏花线路,完善“花居、花食、花行、花游、花购、花娱”为主要内容的夜色旅游项目,让前来欣赏桃花、杏花、油菜花的游客感受人文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把客人留下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