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大学之道,制造卓越

2018年03月3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陈冬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联合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自此,这所汇聚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华的联合大学,在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边陲诞生,直至1946年7月结束运行。

  80年过去,它非但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成为教育史上的传奇。有关西南联大的回忆文献、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为联大贴上了各种标签,诸如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教授治校、学风自由、艰难困苦……数不胜数。这些标签都没有错,且早已深入人心。但这些,呈现出的并非西南联大的全貌。

  郑天挺留下的1938年至1946年日记于今年出版,为我们了解联大提供了更多细节。他以北大秘书长身份,兼任联大总务长,负责处理学校中有关人事、薪酬发放,以及校舍维护等各种日常事务。曾在联大读书、工作的任继愈后来回忆,“总务工作十分繁杂、琐碎,经常有些无原则的纠纷,三校联合,人员的成分也复杂,郑先生处之以镇定、公平,不动声色地把事情办了。”在名人辈出的西南联大,郑天挺算不上最有名,但他在联大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正是郑天挺等学校管理者的尽职尽责,才为联大的学术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

  我们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中看到的联大,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不再给人浮于云间的感觉,因为在他笔下,同样也有联大教授对薪酬斤斤计较,学生也会考试作弊,让我们脑海中的联大,一下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此外,郑天挺还记下蒋梦麟、罗常培等教授对时局的判断,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民国知识分子的战时理念及战后抉择。

  日记中还记载了联大师生参与政党活动、学生运动的诸般情形,遁于边陲的教授和学子并非置身世外桃源。相反,教学相长、砥砺品行、磨炼意志之余,始终未敢忘忧国族前途命运。校内师生的争斗分歧,校外与当局和外敌的对立抗争,亦在所难免。

  透过这部私人日记,可以管窥西南联大从国府当局、学校管理层到一般教授和学子的日常全貌,西南联大不再是想象中的神殿,而是可感可触的实体,是真实繁复的细节将其还原。

  这部日记还告诉我们,西南联大能成为今天的传奇,不仅在于有陈寅恪、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同样得益于郑天挺等人对校务的尽心管理。这是我们在借鉴联大经验时,所不应忽略的。

  详见·主题B02-B0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