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文娱新闻·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文娱新闻·对话

“寻梦·承泽”来到第5年,上演《珠帘寨》《击鼓骂曹》等十几台经典大戏

杜镇杰 趁着还能拼得动,多演几出硬戏

2018年04月0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杜镇杰说,《珠帘寨》人物前后反差很大,有很多性格、情绪上的变化,对演员要求很高。
4月6日晚杜镇杰将演出《失·空·斩》。

  从4月6日开始,当红京剧名家杜镇杰、张慧芳领衔的2018年“寻梦·承泽”系列演出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开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上演《失·空·斩》《秦香莲》《珠帘寨》《击鼓骂曹》《乌盆记》等十几台经典大戏。近日,杜镇杰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聊了聊演出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年心态的变化。

  找回自信

  跟上观众和时代审美

  “寻梦·承泽”从2014年启动至今,来到了第5个年头,杜镇杰、张慧芳已演出近50台经典剧目,这在今天的京剧市场中十分少见。一路走过来也并非一帆风顺,杜镇杰表示,这一想法最初源自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提出的“项目制”,“当时我们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做文化的人缺少自信,没有自信。因为以前我们演戏都是送票、赠票,观众也不那么踊跃,所以自己就感觉失落了。后来,我们就集中精兵强将做这个项目,用最好的质量把观众请到剧场里来,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赠票。”

  第一年,杜镇杰和张慧芳联手演了24场,在不赠票的前提下尽管有的场次观众上座率也不高,但是走进剧场的都是真观众,演员们的心气也一点点提高了。到了2015年,“寻梦·承泽”项目停了一年,杜镇杰说:“2015年,领导提出来演出老是这一套,没劲,没花样!于是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想主意,琢磨如何从细节上做京剧。”

  杜镇杰希望演出的剧目更加紧凑,青年老生演员宋昊宇担任了“寻梦·承泽”的剧本整理工作,对原有剧目进行去粗取精。在“寻梦·承泽”的演出剧目中,有70%的剧目都需要整理,在演出时间上需要尽量压缩到2个半小时以内,因为京剧的故事情节性很强、一环扣一环,所以掐掉哪段都会觉得不顺畅。

  另外,杜镇杰格外看重舞台给观众的直观感觉,他觉得京剧的舞台也跟得上观众和时代的审美,“舞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老戏台,针对当今剧场里镜框式舞台较大较深的特征,我们进行了改造,使舞台呈喇叭形,演员用五步就能走到台中央,加上了‘中幕’,把舞台分成前后两个表演区,前区演出,中幕后这块区域可以进行布置、摆放桌椅,这样演出更加紧凑,但是对于演员来说是个挑战,中间很少能有缓口气的时候了,演完出非常累。”到了2016年,观众看过“寻梦·承泽”演出后,明显感觉到舞台的变化,“一走进剧场就觉得眼前一亮”。

  有了粉丝团

  小戏迷一句话让他流泪

  随着“寻梦·承泽”系列演出,杜镇杰、张慧芳也有了各自的粉丝团。杜镇杰粉丝团的成员自称“杜兜儿”,他们不但自己制作杯子、纪念章、行李牌等各式衍生品,还会在每轮演出前举办“京剧亲子小课堂”,为家长和孩子们普及京剧知识。张慧芳粉丝团于2017年成立,虽然成立不足半年却也有了不少成员,他们还制作了《张慧芳——我们一起走过的2017》的卡片,记录精彩瞬间。

  杜镇杰今年57岁,“别人说这是一个京剧演员的黄金年龄,但是身体上的变化,自己是清楚的。有的时候一天都不敢耽误练功,可是你练得太多了,这身体又吃不消。到了这个年龄我不担心别的,也不担心观众、市场,有时候真的是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这一年的十几场演出都是大戏、硬戏,像《珠帘寨》《击鼓骂曹》《洪洋洞》等,既考验演员的体力,也耗费演员的心力。“《珠帘寨》这个戏,人物前后反差很大,有很多性格、情绪上的变化,对演员要求很高。也有朋友劝我,在这个年龄最好就唱一点比较简单的,比如《四进士》《法门寺》《龙凤呈祥》,观众觉得好听,我演起来也不费力。”

  有一次做京剧讲座后,一位小戏迷追着杜镇杰问,“您什么时候还演《乌盆记》啊?”杜镇杰说,当时他就眼眶一热,流泪了。“这几年也是观众推着我往前走,只要他们愿看我就演,现在就想趁着身体还能拼得动,多给观众演几出硬戏。”

  ■ 对话

  现在就想实实在在做点事

  新京报:前些年,无论是接受采访时,还是在讲座中,感觉你聊起京剧来都是慷慨激昂,最近觉得你心态平和了很多,跟年龄有关吗?

  杜镇杰:我原来的性格有些火爆,给人感觉是带棱角的。前些年,我师父欧阳中石老师曾跟我说过,‘你不要把自己拿着太当回事,如果太拿自己当回事,就不自如了’。我年轻的时候,也跟人打过不少口仗,我说出一个观点,别人不认同就要跟人搬杠,现在沉淀下来一想,何必呢?

  其实,我现在也是本性难移,这是山东人的性格。但是,现在我表达观点时就得想想这个话该怎么说了。我感觉进入50岁以后,跟着这些老先生们聊得多了,再就是经过一些事情的磨砺,自己是有变化的,第一个是不着急了,还有一个是看待事情比较客观了。有时候一个人稳不住、脾气火爆,也是浮躁的表现,可能考虑的东西不深,现在我就想实实在在做点事。

  新京报:上世纪90年代,你有几年远离舞台,有说你去经商了,也有说你再也不演戏了,那段时间是什么状况?

  杜镇杰:那会儿正是京剧的低潮期,也不像外界说的,一门心思去经商了。当时我回到京剧院以后,有三四年的时间没有演戏。山东人的性格比较犟,当时院里排《宰相刘罗锅》什么的,我对这些新鲜的东西特别抗拒,我就是不排。我心想,学了那么多年戏,为什么非得唱这个,还要剃头、把辫子别在胸口上,我想不通。

  当时院里问我,那你想演什么?我说我演《杨家将》《伍子胥》,院里说那没人看,你不演那我们让别人去演吧,所以一下就耽误了几年。后来我就觉得这样不行啊,没戏唱不行,我就接了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像《宰相刘罗锅》这样的戏,是有它的历史作用的。当时电视剧那么火,观众也熟悉,觉得好玩儿。我们其实也是要为观众服务,当时的潮流把京剧推到那个地步了。

  采写/新京报记者 田超 受访者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