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新食品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新食品周刊

部分区域滞销 豆本豆藏隐忧(1)

豆本豆部分区域经销商库存高企,向终端市场流动缓慢;多品牌入局“争战”豆奶市场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这是一帮国内专业食品记者打理的公号,致力于让您吃得更安全健康。
关注“绿松鼠”,为您剥开食品信息坚硬外壳

  前段时间,杭州、吉林多名经销商爆料称,达利旗下豆奶产品豆本豆库存积压严重,而达利方面却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新京报记者近日进一步了解,豆本豆在部分区域向终端市场流动缓慢,除造成经销商高库存外,其产品销售往往伴有打折、促销等手段才能最终触达消费者。

  2017年4月,豆本豆高调上市,并号称在不足一年时间里完成了10亿元销售目标。伴随整个即饮豆奶市场的火爆,维他奶、黑牛、维维,甚至伊利、蒙牛、北大荒等行业巨头纷纷入局,不少区域型中小品牌也推出了相关产品。

  业内专家认为,豆奶市场呈现出多品牌“争战”局面,但即饮豆奶仍处在培育期,当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提升之后,一些知名度低的企业将处于竞争劣势,市场格局仍是品牌企业主导。

  豆本豆部分区域经销商压货严重

  “基本上已经低价处理完了,不然怎么办?总比作废好。”3月2日,杭州一名达利经销商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其自2016年12月起与达利合作,前期包括豆本豆在内的饮料进货款超过100万元。由于豆本豆积压严重,向终端市场流动缓慢,且保质期只有9个月,而所进第一批货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3月-4月,因此不得不从去年9月开始进行低价促销,预估损失达20万-30万元。

  杭州另外一名达利经销商也有同样的烦恼。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有超过7成的豆本豆还压在仓库内,仅有2成左右的产品流向消费者。而这2成产品中,部分还是通过低价促销完成的。另据媒体报道,吉林一名达利经销商也有2000多件豆本豆积压在仓库里,最终过期。

  “豆本豆作为一个新品,本身就需要时间培育,而且折损率相比其他成熟产品更高,若没有公司干预,库存压力很严重。”据上述杭州经销商透露,达利对豆本豆产品非常重视,并为此开通了一个专项账户,要求经销商专款进货,这意味着一旦款项打过去就没有挽回余地,“经销商相当于被套住”。而目前豆本豆过期产品的损耗几乎都是由经销商自己承担,达利方面并未帮助解决。

  该经销商还称,达利方面要求经销商先行垫付当地市场的推广费用,之后再逐步结清,但至今其垫付的2017年推广费用还有几十万元没有结算清楚。此外,达利对经销商收取的费用繁多复杂,除推广费外,还包括定金、保证金、处理市场临期产品费等,很多款项也迟迟不能结算清楚。每每投诉到达利总部,地区分公司才主动结算和处理投诉问题。

  针对上述经销商反映的问题,新京报记者以商家身份从达利吉林区域一名业务经理处了解到,销售豆本豆的终端商超、零售店等必须到货后立即结款,但可以向达利经销商方面申请返货和“沉店费”(推广费用),达利方面也可以帮助促销。不过对于经销商,该区域经理直言豆本豆不能返货、退货,全部需由经销商自己消化,“风险太大”。

  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分析认为,达利豆本豆这种针对经销商的进货模式实际上是为缓减公司的资金压力,属于风险转移,对经销商而言确实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高售价市场仍在培育阶段

  2017年4月,豆本豆高调面世,其豆奶、纯豆奶、有机豆奶三大系列产品在全国商超、电商渠道陆续铺货,同时邀请当红明星代言,用“大明星+大媒体+大渠道”的形式,以期在全国迅速构建“国民营养好豆奶”的品牌形象。

  达利食品2017年中报显示,其新推出的豆奶产品实现收入2.13亿元,并表示“极为看好其整体前景,会继续投入打造未来豆奶新时代”。而达利食品2017年报显示,达利植物蛋白和含乳饮料营收为21.92亿元,同比增长32.9%。

  然而数据增长背后,是部分区域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难以真正触达消费者,而整个市场仍有待进一步培育。

  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市场发现,豆本豆基本完成了在北京市各大商超的铺货,但便利店、社区店鲜有其身影。在北京市房山区一家小型超市门口,堆放着十余箱豆本豆产品,并打出“买一赠一”的促销标语。

  “豆奶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产品,市场培育确实需要时间。”北京一经销商告诉新京报记者,自2017年9月起,其开始做豆本豆代理,虽没有遭遇库存压力,但打折、买赠等促销一直在进行,其目的既是为了及时消耗库存,也是为了增加与消费者的接触。目前豆本豆250ml规格的产品售价在3.3元-5元/盒,相当于一般牛奶的零售价,“价格相对较高,但消费者的认可度还不高。”

  路胜贞认为,与牛奶相比,豆奶的成本可能更低,但与牛奶售价相当,消费者一时很难接受,需要一个认同过程。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目前豆本豆各区域市场表现不一,接受度出现偏差,达利集团不应操之过急。用相同的经营、推广方式布局全国市场,容易造成局部经销商的抵触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多次试图联系达利方面均未果。

  详见B09-B10·封面报道

  (下转B10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