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下一篇

用“市场声音”让美方听懂“中国话语”

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陈冬

  管窥天下

  就当下而言,让美国尽早听得懂中国话语、理解中国倡导开放的互利基点,是极为重要的。

  本轮中美贸易摩擦已有一个月,至今未显示出阴云散尽的确定性信号。不过,我国官方始终坚持发出理性声音,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未来局势。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企业也开始在其中扮演积极角色。4月11日,《华尔街日报》刊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署名文章——《贸易战扼杀就业、机会和希望》。文中,马云直陈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弊端:美国农户和中小企业家是最终受害者。

  对处于贸易摩擦中的中美双方而言,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积极申明主张,宜早不宜迟。来自企业界的“市场话语”,对纠偏贸易摩擦显然是好兆头,有助于通过国家和民间的双重协力,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同时向担忧全球化形势的世界各国传递出积极信号。

  在中国立场备受全球关注的情境之下,我国的立场足够明确,中美有更多的良性互动,才能为全球解疑释惑。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开宗明义地点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中方立场,同时提出的四大开放举措,更是远超外界预期。对此,一贯对中美贸易剑拔弩张的特朗普,至少在言辞上,也承认并肯定了我国的“友好言论”和“政策信号”。

  就当下而言,让美国尽早听得懂中国话语、理解中国倡导开放的互利基点,是极为重要的。虽然经济学原理早已阐明,基于比较优势的互利,才是全球贸易的本质,然而,中美贸易摩擦初起,美方即尽露锋芒,特朗普非理性的言辞之后,不管真实意图如何,都极易引发世界各国对全球化形势的忧虑和误解。

  最让人的担心的莫过于,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上可能对枝节性问题抱有过多的执念,而缺乏真正理性的考量。特朗普抵制全球贸易,举起大棒向诸多国家肆意挥舞,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其对全球化本身与美国利益的关系,可能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事实上,美国对全球贸易的态度之所以如此执拗,部分可以归结为经验主义或路径依赖所致。在上个世纪的美日贸易摩擦中,美国挑起争端,而日本多以退让等消极方式应对。事实也证明,采取消极的方式并不能阻止贸易摩擦升级,在两手准备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明确或重申立场、直陈利害,才是我国应该采取的方式。

  作为能够体现中国担当意识的“市场话语”,马云的文章以美国听得懂的方式对话美国,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企业家的群体性心声。

  我国基于互利扩大开放的国家战略,不仅关涉全球经济的走向,更直接关系国内产业发展和国民福祉。因此,理性、建设性的民间或市场话语与国家开放立场的协力,不仅在事实上能够直接促进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也是民间或市场力量有意识地体现国家担当的表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当下,对“市场话语”协力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我们尤其不应该低估。

  □杨国英(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