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书系特刊·小说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书系特刊·小说

发现经典短篇新国度

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黄育海

“短经典”系列丛书策划人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作者:(加)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陈以侃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6月
《抛锚》

作者:(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译者:郭金荣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3月

  提到世界文学大师,人们想到的总是那些写下长篇巨著的人。但在世界文学中,还有一批短篇小说作者,其中有不少人是只写短篇的巧匠,不过这些作家在国内几乎无人知晓。99读书人的“短经典”系列似乎从一开始就找到了这块遗失的路牌,成为目前国内最重要的一套专注短篇的系列丛书。2011年第一辑出版时,这个系列里没有收录卡夫卡、欧·亨利这些被反复出版的作家,而是选择了瑞士的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爱尔兰的克莱尔·吉根、美国的洛丽·摩尔等。七年过去了,“短经典”系列已经出了86本,每一辑都让国内读者接触到此前零认知的作品。如今,在书架上,那排彩色的封面组成一道虹,告诉读者在厚重的长篇之外,还有许多灵动的短篇,成为文学中不可磨灭的经典。

  “短经典”系列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起始年份:2011年

  已出版册数:86册

  主要领域:外国短篇小说

  理念:“集中展现短篇小说创作的世界版图”

  自述

  1 装帧简洁

  走进书店,看到纯色封面,第一反应就是“短经典”丛书。在当下众多书籍的腰封中,“短经典”的腰封设计也算是少见:一张作家的照片、一句简介、一段文字摘录,此外无他,沿承了和封面一致的简洁。可对总策划黄育海来说,“这也就是个及格分吧,说实话,我不是特别满意”。他认为这套书的装帧可以更加精致一些。然而这份简洁的成品,经历的出版过程却不简单。

  第一辑“短经典”是筹备时间最久的。版本信息显示,第一辑的五本短经典出版于2011年,但黄育海早在2008年就开始筹备,一同策划的还有彭伦、何家炜等专业编辑。之所以想到要做“短经典”系列,黄育海有三个理由。除了短篇小说本身的艺术性外,策划嗅觉灵敏的他也发现了当时国内行业的空缺,“我发现在国内,哪怕是以出版外国文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没有人在系统地推短篇小说,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机会”,而且,短篇小说的形式也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现在大家日常的工作、学习都很忙,阅读的时间是相对比较碎片化的,这样的话一篇一两万字的短篇小说,在飞机上火车上,或者在晚上睡觉以前,读一读也蛮好的”。

  2 专业眼光

  这个想法有价值,但同时,也有些冒险。国内的外国文学读者本就不多,再加上普通购书人都会选择比较有名的大家或者长篇经典做保险,出版这些短篇小说——尤其是在国内没有知名度的作家——几乎就等于放弃了市场销量。在“短经典”系列中,名气最大的也不过是雷蒙德·卡佛、威廉·特雷弗、科塔萨尔这些,更多的是在国内几乎零知名度的作者。“这个问题是出版所有的外国文学作品都可能碰到的”,但黄育海相信“只要经过我们的专业眼光,认定它是真正有质量的短篇小说,那总是会有读者的”,“我们也不追求很高的销量,略有利润就可以。我们也没指望它们能像有的长篇小说那样,一次能印几十万、几百万本。但结果还是挺好的,国内的许多作家,像王安忆、余华、苏童啊,他们都非常喜欢我们的这套书”。

  3 遗憾

  七年过去,“短经典”已经扩张到86本,平均一年出12本左右。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但黄育海还是嫌慢。一来,在策划过程中,有很多选题都会被毙掉,要么是作家本身的质量不够,要么是一些作家虽然写长篇很出名,但短篇却未必写得好;另外,优秀的翻译也是件急不得的事。“我本来的打算是在10年之内出到150种左右”,黄育海说道,“现在我准备再给10年时间,出到200种。”不过,这个想法实现的可能性并不高。99读书人并不是专出“短经典”这一套书的公司,经常会有其他新的、更具时效性的选题打断“短经典”的出版过程。而且,作为一家民营出版社,99读书人的财力有限,也没有自己的书号。熟悉短经典的读者肯定会知道,“短经典”系列曾经有一段时间交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封面也从彩色变成了质朴的硬皮白色。寻找合作出版社,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好在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成了99读书人的最大股东,“短经典”的出版权又回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手里,它们又以熟悉的封面回到读者的视野中。

  新的色彩正在诞生,过去的色彩已然消逝。如今,想要在书店找到前两辑短经典已十分困难。在孔夫子网上,可以看到一本克莱尔·吉根的《走在蓝色的田野上》的售价从18元变成了180元。虽然去年年底开始,有几本“短经典”的前期书目重新以精装本形式再版,黄育海说,这主要是“想做个精选”,把最好的作品再出版一次,至于那些没有被再版的书,并非都是因艺术质量不足,而是很多书的版权期已到,出版社没有办法再次出版。它们只能变成稀缺的绝版书。这对于喜爱短经典的读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声音

  惊叹作家的想象力

  ●茅银辉(“短经典”《大象》译者)

  国内最早翻译姆罗热克的译者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易丽君教授,她在1988年的《世界文学》杂志上发表过8篇该作家的短篇小说译作,后来被多家杂志转载。因此,我很早就知道这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写得很有意思。“短经典”这个系列策划得非常成功,在当今日益忙碌的社会中,人们用来读书的时间都非常有限,阅读一部大部头的图书可能会比较艰难,然而在零碎的时间中阅读一些短小精悍的小小说,会相对容易很多。比如姆罗热克的短篇,有时一个故事只有短短一页纸,却能引发读者思考、回味,或者会心一笑,惊叹于作家的黑色幽默、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足之处是推广的力度还不够。

  看见另一种写作

  ●谷立立(书评人)

  在我看来,读者都是重度洁癖症患者,喜怒无常、捉摸不定。常常手拿一本书,除了要质疑作家的构思是不是出彩、故事是否精巧不落俗套,还要反复研究书的颜值:装帧、纸张、色调,甚至是字体。“短经典”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可能:一本小说就像是一块拼图,赤橙黄绿,彩虹一般点燃了我曾经单调的书柜。

  更重要的是,看见了另一种写作。如果不是有了《回忆,扑克牌》,我不会知道向田邦子是怎样一个人、她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情爱观。在看过《石泉镇》之后,才知道美国不仅有雷蒙德·卡佛,还有理查德·福特。最大的收获,当然还是认识了威廉·特雷弗。《雨后》、《出轨》、《山区光棍》的接连出版,以简约而不乏诗意的笔调,让我对遥远的爱尔兰山区多了一份更为真切的想象。

  荐书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作者:(加)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陈以侃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6月

  “短经典”系列在上海文艺出版时期的代表作。麦克劳德是一位低产作家,一生只有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一本长篇。《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由七个短篇组成,故事都发生在海滨的布雷顿角。作者的文笔冷硬而不失细腻,初读时会让人感到困惑,无法捕捉到小说的真正意图,必须要在句子中反复浸泡才能理解深处的意味。冷漠与迷失,残酷与温情,麦克劳德将所有情感牢牢地控制在词语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译者陈以侃的译本也因成功传递了麦克劳德作品的这一特质而饱受好评。

  《抛锚》

  作者:(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译者:郭金荣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3月

  德语作家迪伦马特的短篇小说与“短经典”的风格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短小而不失浓度,再加上荒诞的情节,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文学质感的冲击,这也是“短经典”系列策划的初衷。在他的短篇结束之后,我们不再敢肯定自己没有被那股人性的罪恶浸染,也不再敢肯定自己还拥有明辨罪恶的能力。在迪伦马特的黑暗世界中,常规的世界秩序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它似乎是卡夫卡的梦魇,而人类则是这个梦魇中诞生的怪胎。

  采写/新京报记者 宫照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