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书系特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书系特刊·艺术

挣脱传统,重回“电影之爱”

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李洋
“新迷影”丛书主编、策划人,曾参与丛书翻译
《宽忍的灰色黎明》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李洋

版本: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历史悲剧的维度》

作者:(塞尔维亚)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译者:李洋

版本: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迷影”(即电影之爱)一词的使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电影影响着,但大部分人或许并不了解其中的奥妙。电影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形式,超越了电影院,形成一套更为开放的电影理论体系。但目前国内出版市场上大多数电影理论书籍,无论是创作访谈还是学术研究,仍局限于电影圈内部。

  这套“新迷影”书系,在打破电影理论研究的学科壁垒、圈子局限方面做出了表率,它将电影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结合起来,从更为开放的角度看待电影这一大众艺术。而所谓“新迷影”,正是这套书的特色,也是我们关注这套书的原因所在——试图挣脱传统的、封闭的电影学观念,建立一套更为开放的跨学科电影研究范式,将真正的电影艺术带入读者和观众的视野。

  “新迷影”丛书

  版本: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起始年份:2017年

  已出版册数:5册

  计划出版册数:

  20册左右

  主要领域:电影、艺术

  理念:“新迷影时代,建立更开放的电影观念,促进电影的跨学科研究”

  自述

  1 缘起

  我在法国读书的时候,把电影专栏结集成书,出版了《迷影文化史》,反响不错,“迷影”这个词也在国内流传开。回国任教后,我译介了一批法国电影哲学家论电影的文章,结集为《宽忍的灰色黎明》,这本可以看作是“新迷影”丛书的第一本。

  2016年秋天,我跟上河文化的杨全强商量,要把这套丛书出下去,做成一个系列。电影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电影的概念,电影研究或者说“迷影”文化也需要建立更开放的观念。这套书已经出版了五本,四本(《宽忍的灰色黎明》《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透明性》《历史悲剧的维度》)在上河卓远出版,《真实眼泪之可怖》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 特色

  跟市面上其他电影理论书籍相比,这套书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它强调开放的电影观念;二是具备很强的文献价值。这也是我们选择、收录文章的标准。

  在固定场所观影,一部影片必须有明显的开场和结尾,这类传统的电影观念早已被超越。我们看电影不再局限于影院,也不局限于传统的电影形式,网上直播、美术馆的艺术展影片,甚至动图都是电影的新形式,每个人也都能成为电影的制作者与传播者。电影产生了更复杂的形态,观影文化也相应产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此同时,跟国外相比,我们国内的电影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开放的电影观念”,缺少跨学科的电影研究理念与背景。这套丛书编选的很多文章都是跨学科的,作者是电影学之外的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的大家。

  这套书因而也具备文献价值,它打捞了很多被学界长期忽视的一手资料。我们国内的电影理论更多是译介某个学者独立的代表著作。但这套书编选了大量散落在不同的期刊杂志中的文章。电影之外其他学科学者对电影的论述,要到不同学科的期刊中去搜集一手资料,这些文章的译介会提供电影研究的新视角,重新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电影史观点。比如我们找到了萨特论《公民凯恩》的文章;有声电影刚诞生时,卓别林反对有声电影的论述等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萨特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很活跃的电影评论者,曾写过《公民凯恩》的批评文章,认为它代表了美国电影的很多缺点。但《公民凯恩》现在是大家公认的佳作,萨特的这篇批评文章并没有被他选入到作品文集中,长期就被忽略了,我们把它打捞出来,重新翻译引介。

  3 反馈

  学界很多其他学科的学者都表示了对这套书的兴趣,他们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些作者是不同领域的大家,此前不知道这些人会对电影发表评论与看法。比如新史学大家海登·怀特,我们收录了他谈论电影的文章《书写史学与视听史学》(1988)、《作为历史叙事的电影》(2000)。这些文章的专业性都很强,它要求丰富深厚的学科积累。我们在组织翻译的过程中,会发现国内电影理论研究缺乏跨学科学术背景。参与的译者都很专业、努力,但出于各种原因,有的译本还不够理想,仍需继续改进。

  声音

  ●杨全强(上河卓远负责人,丛书出版人)

  2000年之后,出版界出现了电影类书籍的阶段性热潮,一下子出了很多,卖得也不错。但大多是电影创作者的访谈、自述或者是代表性研究专著,此外还有大量散见各处的文献没有被译介。“新迷影”丛书更多地把电影研究的目光放到电影圈之外的文献,是一套非常开放性的丛书。对出版方来说,做这套书主要出于价值而非利益。这套书是跨学科的电影理论译介,这是很有价值的工作。不管学术还是阅读,多去了解某个学科之外的东西,才能对世界有更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张引弘(丛书编辑、《历史悲剧的维度》责编)

  这套丛书中每本都设定了一个主题。如《历史悲剧的维度》围绕历史,书里选入的文章都有特定历史背景;哈内克的《白丝带》、库斯图里卡的《地下》都以二战为背景。编辑过程中工作量最大、最耗费精力的是对人名、电影名、电影术语的审定。这些表述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原文并非英语,翻译和校对下的功夫很大。但这本书里选入的导演访谈及论文,谈及的都是当代著名导演,大多数迷影青年并不陌生,读起来也不困难。

  ●柏琳(书评人、丛书读者)

  这套书目前有五本,我尤其喜欢《历史悲剧的维度》。

  我被吸引最初源于我对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条件热爱,他又冷又热的极简主义、零度幽默和“减法电影”的强烈风格让人无法忘怀,让我好奇这个冷峻中深藏热火的大师的经历和他的所思所想。这是欧洲当代电影大师的专题研究合集,由访谈录、研究文章和生平创作年表组成。访谈的趣味和深度毋庸置疑,而研究文章被部分读者诟病,我却觉得很好,算是一个总括性的延展,你当然可以不同意那些学者的言论。管他呢,这些大师在场就可以了。

  荐书

  《宽忍的灰色黎明》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李洋

  版本: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收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最好的哲学家、思想家的文章,透过他们的视角去看电影,会得到新的启发。

  《历史悲剧的维度》

  作者:(塞尔维亚)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译者:李洋

  版本: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兼具专业跟趣味,选入的都是当代著名导演的访谈以及研究文章。在电影里看惯了他们的影像,从文字里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会对他们的电影创作获得更加深入和立体的认识。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