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书系特刊·历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书系特刊·历史

探索历史问题的新锐目光

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谭徐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与学术著作分社主编,“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策划人
《皇权不下县?》

作者:胡恒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作者:胡鸿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今天,历史研究和书写逐渐趋向两极化,一方面是偏向学院派的历史研究论著,读者和作者多半集中于高校师生和专业人士;一方面是民间娱乐式的历史写作。而“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在两种历史研究和书写之间开辟出一条独有的路径。倡导开放多元的学术对话理想,不强求作者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除了有一本做一本的精与慢,丛书作者群也不以年龄划分。我们选入这套书系,是为了再现它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开创,更是希望以此呈现学术出版也可以面向大众读者。

  “新史学&

  多元对话系列”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起始年份:2006年

  已出版册数:20册

  主要领域:历史研究、中国史

  理念:“观古今中西之变”

  自述

  1 学术愿景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是我十多年前做出版最早运作的丛书。一个沉闷的下午,我应约去见杨念群老师,在他办公室侃了几个小时。这套丛书就此诞生,在我手里度过了十多年时光。

  “有一本做一本,作者是谁,哪门哪派,都不重要。我们做了长期的准备,坚持个二十年,不信不能成为一种现象,在当代史学史被记上一笔。”这是杨老师这些年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都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成为我们天生的愿景。

  每当看到出版市场很多丛书满坑满谷地出现时,我们除了警惕还是警惕,因为真正厚重的作品,绝对不是玩人海战术可以计日程功的。所以这套系列显得尤其慢,至今十一年,也才出到二十种,近乎每年两种的节奏;有的年份因为耐心等候作者交稿,甚至颗粒无收。然而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值得的,静待一本力作的交稿与诞生,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有朋友曾说这是“路漫漫其修远式的倔强”,因为当下学术界,坚持某种持久的品质几近奢侈。

  2 耕耘光泽

  2002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百年之际,杨念群召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名学者在香山“论剑”,探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历史学如何与社会科学展开对话。

  杨老师之所以组织这次会议,是觉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了”,尝试为中国历史学探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由西方渡来的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及其对新文化史、历史记忆、全球史、图像史和历史书写的关注,给历史学带来很大冲击。历史学需要以新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论的自觉反思作出回应。

  “香山论剑”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立即解决问题。如何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学者的实际研究中去?依然道路漫长。

  丛书书目的选择,来自策划人的寻找和甄选、学界推荐、豆瓣等公开平台的征集,还需通过严格的匿名评审筛选。我更倾向于把“新”字理解为一个动词。首先,入选学者及其著作需要有学术方法的自觉;研究不可为新而新,背后需要有深刻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诉求;丛书更侧重于明清史和近代史,原因之一是这一时段内史料的大幅更新有助于更新史学研究和历史认知;最后,“新”还落实在史学新人之上,八零后青年学者也在丛书作者之列。现在我物色的作者,有的已经是九零初的学者,他们的训练与视野让人欣喜。

  这些年的确有不少让出版社争抢的书。但书出版后,能否真正转化为学术思想的一部分?能否真正更新读者的历史认知?学术出版不仅寂寞,而且需要很多心力。可以告慰读者的是,这些书稿经过慢慢耕耘,基本上能实现重印,而且以最大的诚意推广,在不少读者心中都有了声音与光泽。

  3 未来路标

  中国出版现在已相对饱和,我所设想的是要在量上做减法,而在如何推动一本书更好地进入读者的视野上做加法。这不仅是扩大销量,更重要的是传播新鲜的学术理念,让更多读者感受精彩研究的魅力,提升学术品鉴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拓展新史学的边界,将译丛、文丛与传记纳入,使得这一不断推陈出新的理念更加丰满。

  历史学是中国学术的重要门类,而国人对历史又有天然的兴趣,所以如何将推动学术发展与传播史学新知结合起来,是下一步我们努力的方向。好在未来还有足够丰富的时间,新史料的拓展也愈发宽广,有心人完全可以悠游于历史之海。而新史学则甘愿做永恒的路标,与读者、学者一起守候在至臻之域。

  声音

  ●胡恒(《皇权不下县?》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

  我个人觉得这是目前中国文史领域最好的书系之一。一是该书系对提升史学著作问题意识的强调和创新史学方法、写作风格的追求。这种新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新概念或新方法的引入或套用,抑或是刻意求新求异,而是在结合中西方史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再度回归到“中国”本土叙事,努力尝试提炼出一套基于本土经验的史学书写;二是对跨学科研究的高度自觉,无论是选择的议题还是讨论问题的方法,大多都是超越断代史甚至超越史学的。这也是为什么该书系每一种著作出版以后,都会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作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此前通过《再造“病人”》《何处是江南》《浮生取义》等学术著作大略知道“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印象中入选的都是成名学者的高水平著作,选题和方法很新颖。那时我还没发表过几篇论文,完全是尚不为学界所知的新人,书系愿意出版拙作,充分说明其推出新作奖掖后进的诚意。此后几年,该书系陆续出版了若干青年学者的著作,反响都很好。这种不问长幼、不拘时段、不限领域的选书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多元对话”的旨趣,而所入选的著作也以不同方式体现了史学的创新。

  ●维舟(书评人)

  我读过“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中一半的书。最早是十多年前读杨念群的《再造“病人”》和王笛的《街头文化》,当时就耳目一新,此后读的每一本也都未失望。如果说尚有不足,可能在于“新”和“多元”都做到了,但“对话”则多是单向的:在史学研究中引入社科方法,成果却很少回过头再与社科理论对话,甚至修正这些理论。这涉及历史研究更根本的问题:研究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历史研究本身可以提炼出新的理论模型,参与更宏大的跨学科对话吗?这或许有待新史学更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荐书

  《皇权不下县?》

  作者:胡恒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

  本书围绕明清之际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型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探讨了清代县以下官员设置与基层行政、法律实践、市镇管理、钱粮征收之间的复杂关系,力图从中国本土行政实践中寻找到清末以来县以下区划的历史渊源,并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皇权不下县”等相关理论假说予以反思。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作者:胡鸿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本书从政治体视角出发,尝试为理解古代华夏和华夏化提供一条新路径。既讨论了从西周到汉代华夏的形成及其政治体属性,以及由华夏主导形成的华夷秩序与观念系统,也分别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不同的华夏化道路及其背后的原理。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