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来信

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一里多长的人行道找不到垃圾桶

  前天中午,我在位于航天桥旁阜成路上的小店吃饭,吃完后走出饭店,想把擦嘴的卫生纸扔进路边垃圾桶,可走很远的路都没有找到,只好把废纸放在裤兜里。

  我发现,在从阜成路26号院右侧到阜成路22号院这百米长的路段上,街面店铺多达几十个,多数商家是以饭店为主,可就是没见到垃圾桶。不少过客直接把垃圾丢在了路上;还有人把废纸顺手扔在人行道上的树根下、自行车车筐里,或者直接丢在自行车道上的塑料交通隔离桩上面。尽管我看到现场有环卫工人不断清扫垃圾,可也止不住有人乱扔垃圾。

  最终,从阜成路26号院走到航天桥南公交站,在这一里多的繁华地段的人行道上,我没有找到一个垃圾桶,直到航天桥南公交站点上才看到有个垃圾桶。真心希望,在该区域的人行道上多放置几个垃圾桶。

  □纪凤利(职员)

  服务中老年人与时俱进好

  据新京报报道,海淀图书馆(北馆)一间活动室里专门为中老年读者开设微信讲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根据中老年的微信使用需求专门制作了幻灯片,为其讲解操作方法。在现场,很多中老年读者团团围坐,戴着老花镜、手里捧着手机认真操作。

  当下,很多国民级应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门“一机在手,吃喝不愁”。但中老年人对微信、支付宝之类的一知半解,去超市还得拿现金、聊天只会用电话。鉴于此,为中老年人“量身定做”开设读者微信讲堂,让老人不仅能充实生活,更能掌握实用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互联网时代,便民应用不能将老年人落下。教会父母用手机和很多便捷互联网工具,当然是很多为人子女者的责任。与此同时,或许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可将这作为服务项目,让更多老人受益。

  □米效国(职员)

  挺期待“健康伴侣”服务

  这两天看到报道说,以北京市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多点执业的医护人员和部分私立或公立中医、康复等专业医疗机构的人员为主的“健康伴侣”,将在北京50家社区医院试点,配合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中医辅助诊疗、康复、上门服务等延伸性医疗健康服务。

  我的老母亲90多岁了,以前到社区医院预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只能做些测血压、心跳的常规性简单检查。去年母亲爬楼梯不小心摔跤,小腿粉碎性骨折,住院半月后回家休息静养,并被建议做康复性训练。对于如何对老人进行康复性训练,我们都很茫然。向社区医院咨询,他们表示住院治疗或看门诊可以进行指导,但他们不提供上门服务。

  像这种情况不少见。我们很希望能有专业人员到家里进行那些辅助性的医疗服务。考虑到家庭医生“一对多”的人手配比问题,难以完全应我们之需,真心希望“健康伴侣”这类新型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多些,给市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彭爱珍(市民)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shepingbj@vip.163.com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