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北京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北京策

引入社会机构 “阅读空间”遍地开花

西城老电影院、东城复建角楼、朝阳老旧厂房纷纷变身阅读空间,政府鼓励以PPP模式推动全民阅读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今年4月23日,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又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三联韬奋书店在三里屯西街开业。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2014年4月23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万松老人塔脚下的寺院变身“砖读空间”,作为西城第一个特色阅读空间对外开放。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今年4月23日,历时4年多改造,有着70多年历史的红楼影院变身为北京首家公共藏书楼。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城市书房、阅读空间、藏书楼、图书馆……不论叫什么名字,不管在什么地方,近几年,一些散落在北京各个角落的阅读空间,让北京市民与阅读离得更近。

  这些公共阅读空间大多采用社会化运营模式,政府提供场所,社会机构提供专业运营。新型阅读空间的兴起,也带动了传统书店和图书馆的改变。

  在北京市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当下,政府正通过多种模式创新,鼓励这些新型阅读空间的发展。

  影院变藏书楼 塔院飘书香

  首都博物馆前馆长韩永从小在西城的街边长大,他关于夏天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是一手拿着3分钱一根的冰棍儿、一手捏着一张电影票,去西四的红楼影院看电影。

  红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红楼球社,1945年改建为影院。这座有着70多年历史的影院,曾创下不菲业绩:北京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早先最新中外影片首轮放映的最佳影院之一。2012年,因建筑破损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影院不再放映电影。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韩永再次走进这座老建筑时,影厅和银幕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满墙的书。阶梯座位仍在,却不再用来观影,而成为现场的一部分。

  经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和方略博华公司为时3年的合作,这里被改造成红楼公共藏书楼,官方称其为“全国首创的互联网+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红楼藏书楼主体藏书区面积近2000平方米,三层高的书架通向顶棚。整个藏书楼能收藏图书近10万册,其中第三层收藏着一些已故名家大家的藏书,很多书已经有些年头。

  与红楼公共藏书楼对街相望,一座小小的院落门口挂了两个牌子,左为“砖读空间”,右为“正阳书局”。这是西城区建设特色阅读空间的出发地——北京“砖读空间”,2014年作为西城第一个特色阅读空间对外开放。

  这个小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所在地,一进院门,抬眼便是元代万松老人的葬骨塔。2014年,西城区文委探索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将万松老人塔院作为试点项目。在筛选委托运营机构时,专注于收藏和经营老北京文化书籍的正阳书局进入文委的视野。

  当时正阳书局“蜗居”在大栅栏一间不到20平米的小铺面,场地局促,经营惨淡。及时赶到的合作挽救了书局,也让万松老人塔找到了与其风格协调的“再生”方式。

  其后,西城区政府以正阳书局作为委托运营方,成立公益性质的“砖读空间”,于2014年世界读书日正式挂牌。政府提供免费的空间和基础运营设施,并主导成立了由区公共图书馆、属地街道社区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的运营管理委员会。正阳书局不再为房租着急,一心一意承担起为老北京历史文化“守夜”的责任,目前已经收集到6万多册有关北京城的旧书,也集聚了大批北京文化爱好者。

  引入社会力量 打破政府包办

  类似红楼公共藏书楼和“砖读空间”的阅读空间,近年来在北京不断出现。

  东南二环左安门角楼复建后,古色古香的建筑如何利用?一个融阅读、展览、活动为一体的角楼图书馆在这里诞生。三里屯“脏街”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变身成为三里屯西街,喧闹的酒吧搬走了,改造成什么?又一家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在这里安身。国贸桥东郎园Vintage文化产业园改造中,一间约50平方米门房和保安宿舍不知如何处置,于是建成了一个袖珍的良阅城市书房,成为过往行人和候车乘客喜爱的歇脚之地。人们渐渐发现,身边能坐下来看书的地方悄然增多。

  现在北京有多少这样的阅读空间?具体数目难以统计,今年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在筹备“2018北京马拉松”时,向全市征集参与的阅读空间,最终主动报名的就有234家。

  这些特色阅读空间的背后,是对现有体系的突破。

  西城区作为特色阅读空间的起源地,从“砖读空间”开始试水,如今形成了由2个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青少年儿童图书馆、23家街道图书馆为骨架支撑,25个挂牌特色阅读空间为特色,流动阅读、数字阅读设施设备为补充的“书香网络”,业内称之为特色阅读空间的“西城模式”。

  西城文化委员会主任孙劲松是这些新型阅读空间的直接推动者。

  他曾注意到很多社区都有自己的图书室,一间办公室、四五个书柜,社区工作人员现场办公。“面积和藏书是达标的,但去的人能有多少?想真的提供有效服务,不能‘达标’了事。”西城区文委到不少社区实地考察后,有了改革现有体系的想法。

  政府提供场地,社会力量进行专业化运营,打造阅读空间向公众开放,在孙劲松看来,这是比政府“包办”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式。

  “砖读空间”是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引入社会力量的首次尝试,这座不大的院落一年能吸引36万人次的客流量,是一些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年均客流量的10倍。

  从全市层面来看,这些新型阅读空间不拘场所、不限形制,共同点是为市民提供更方便、舒适、实用的阅读场所和书籍资源。在北京城市建设中,规划者越来越多地拿它们来“点缀”街区。

  围绕读者而非书籍“定制”需求

  如何定义新型阅读空间?在一次交流会上,模范书局创始人姜寻曾总结新型阅读空间的特点,要有优雅的阅读环境与好书,与书籍相关的优秀文创品,持续的沙龙及新书发布会,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此外还要有品牌输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认为,社会化运营是新型阅读空间最主要的特色。政府作为委托方和监管方,可以免费或以很低价格提供场所,专业运营机构则可以保证较高的运营效率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目前全国最大的社会化运营的图书馆,坐落在北京北五环外的温泉路上。这座地上5层、地下一层、总服务面积2.9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可容纳100万册图书。

  该图书馆由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委托专业图书馆运营企业艾迪讯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运营。该馆副馆长景娜告诉记者,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运营方之后,运营机构在政府的指导下,全面负责图书馆的人员、服务、活动策划等内容。

  景娜说,这种模式最先是从无锡开始的,渐渐拓展到苏州、成都、上海及北京等城市,已经成为区县一级图书馆广为采用的运营模式。

  海淀图书馆(北馆)充分利用运营公司在全国探索出的经验,为社区图书馆移植过来最新的理念和设施,例如引入在国家级图书馆中都不常见的图书杀菌机和多种帮助视障人群阅读的特制设备。

  景娜介绍,这里“天天有活动、月月有精彩”,活动所需组织者是从网上招来并培训的志愿者,本月初的一场国学交流活动中,担任导览讲解的志愿者全部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

  “我们图书馆希望能成为一个文化平台,让居民和读者都能找到可以参与的项目。”该馆活动部副主任李云慧说。

  徐升国认为,此类文化活动正是新型阅读空间的必备元素。“传统图书馆是以书为中心,而新型的阅读空间以读者为中心,围绕读者各方面需求展开立体服务,包括提供阅读服务和指导等,这依赖于更灵活的体制创新。”

  同样,红楼藏书楼也是在社会化运营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独特的模式。

  孙劲松曾听很多读书人和爱书人感叹,家中藏书多到摆放不下、当废纸回收又觉得可惜,于是结合西城区“居民共享”书香驿站成功案例的经验,萌发了公共图书楼的想法。

  何谓藏书楼?其运营方方略博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亚文说,红楼藏书楼集私人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于一体,向社会公众和机构征集藏书,再提供给公众阅读和购买。书籍来去之间,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流通方式。

  红楼公共藏书楼入藏图书方式分托管、捐赠和合作三种。托管是指图书所有人将藏书存放在藏书楼,所有权还属于委托者;捐赠是指依照《图书馆法》,由西城图书馆接受捐赠或委托藏书楼保管运行;合作是指与出版发行机构合作,为藏书楼提供新书,这部分图书可借阅也可购买。

  阅读空间的社会化经营模式,正是北京市政府引导的政策方向。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杨烁表示,北京正积极探索PPP合作模式,研究制订全民阅读准入办法,鼓励社会机构、文化团体、教育机构等开展阅读推广并提供公益阅读服务。

  实体书店借鉴阅读空间转型升级

  新型图书馆兴起的同时,也给传统实体书店带来新尝试。部分书店向阅读空间转型,不再仅仅依靠“卖书”存活。

  位于前门东大街的北京规划展览馆,处于天安门广场南缘、前门大街东侧,是游客集散之地。去年,在规划展览馆的一楼,中国书店前门东大街店开张营业。

  虽然以书店之名诞生,但卖书已经不是它唯一的主业。临街的玻璃窗下,安放着一排舒适的沙发,开业时正值秋天,窗外银杏树满目金黄,令人心情舒畅。店长洛飏告诉记者,在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的环境中,这家书店从一开始就在探索多种经营,店内除了书籍,还销售文创产品,灵活的空间布置可以为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既满足顾客多样需求,也增添了赢利点。

  “顾客来了,买不买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能坐下来安静地看看书就够了。”洛飏说,希望书店能为来者提供阅读条件和氛围,这便是书业从业者的初心。

  有的阅读空间可以买书,有的书店也可以提供借阅,两者越走越近。徐升国认为,新型阅读空间与传统书店正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一些带着商业属性的阅读空间本身就是新概念的书店”。

  徐升国并不担心新型阅读空间会冲击实体书店,因为两者服务方式不同,不能完全取代。“书店可以借鉴学习阅读空间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改进商业模式,给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阅读服务。”

  对于实体书店,北京市的扶持举措也一再加码。

  北京从2016年起投入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每年投入1800万元补贴达标的书店。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去年年底透露,实体书店补贴资金和范围有望迎来大幅度上调,更多实体书店将得到实际有效地扶持。

  考虑到实体书利润薄、卖书收入有限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务实地为书店多种经营开“绿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日前介绍,北京即将出台政策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将允许书店经营咖啡、简餐等。

  洛飏告诉记者,很多书店一直都在想办法经营简餐饮品。按照规定,必须要在申请经营牌照时涵盖食品相关的服务内容。她希望这些政策能尽早出台,为书店创新经营减少更多阻力。

  建阅读空间要避免“追风”

  新型阅读空间迅速在城市中生根,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提醒,有些阅读空间存在追风心理,只是提供浅层次的服务和设施,仅仅是看上去像一个阅读空间。

  徐升国说,新型阅读空间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内在价值体系和外在投入机制两方面问题。

  首先是服务能力,要能深度理解新型阅读空间的定位和价值,以高品质的服务解决读者的刚需,例如提供阅读指导,满足社交化阅读需求等。新型阅读空间要按照一个精神产品而不是物理商店来打造,变成有灵魂的精神地标。

  其次,需要有良好的投入机制,这事关阅读空间的生存。投入既可以来源于政府的持续采购,可以来自于社会支持资金,也可以来自于良好的商业运营,甚至可以采取共享方式,由读者自助管理,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运营。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