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赵牛渚
德国人对谨慎、保守的默克尔能否为德国开启第四个周期保持怀疑,而“酷德国”需要新理念。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有一期的封面主题是“酷德国”(Cool Germany)。
“酷”意味着敢于前卫时尚,愿意尝试新奇,能够引领风潮。而德国给人的“刻板印象”是:循规蹈矩而缺乏灵活,偏爱稳定而趋向保守,专注自身而少有大局观,仿佛德国就是“酷”的反义词。那么,“酷德国”又该怎么理解呢?
文章对“酷德国”的解释是,最近十年,德国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都在经历变革,以往那个“高冷”的德国正变得更加开放、多元、随和、时尚。
具体而言,包括两点:一是最大的改变来自德国总理默克尔针对难民的“开放大门”政策,新旧德国人以及难民之间的隔阂使得德国成为了“陌生的新故乡”;二是表现在父权文化正让位于性别平等职业女性比例上升,默克尔新一届内阁中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多个关键职位由女性担任,但同时,德国离婚的人数上升了,结婚的人却越来越少。
在默克尔任内,德国经济不仅挺过了欧债危机,还从“欧洲病夫”变成了“欧洲引擎”。但是看上去“一枝独秀”的德国经济却并没变“酷”:100年前,德国产业的支柱是汽车、化工、机械和电气这“四大件”,100年后的今天,德国经济仍是靠这老“四大件”来支撑,德国被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浪潮抛到了后面。
但与此同时,德国也变得更加不平等了:官方贫困线(根据政府的标准,德国单身居民2015年的月收入贫困线为942欧元,家庭(两个孩子)月收入贫困线为1978欧元)以下的居民占比,从2005年的14.7%上升到了15.7%,40%的德国工人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收入没有增加,在原西德地区低收入工人的比例从11.9%上升到19.7%。快速发展的服务行业则越来越多地引入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原先“社会市场经济”下相对和谐的劳资关系变得更具对抗性。
在这种形势下,所谓“酷德国”实质也是在深思与质问:转型中的德国是否有变革的勇气?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三个周期,1949年联邦德国的建立开始了德国战后第一个周期,主题是“重建”;伴随着上世纪60年代德国的“经济奇迹”,第二个以“繁荣”为主题的周期开启;1990年以“德国统一”为主题开启了第三个周期,显然,默克尔即将为第三个周期画上句号。
德国人对谨慎、保守的默克尔能否为德国开启第四个周期保持怀疑,而“酷德国”需要新理念。所以,“酷”的本质就是变革。
□赵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