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上一篇

张海华 为宁波的野鸟写一部传奇

2018年04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小白额雁
拉丁学名:Anser erythropus
脊索动物门,鸟纲,雁形目,鸭科,雁属
濒危等级:易危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
作者:张海华
版本:宁波出版社
2017年11月

  张海华是一位生活在浙江宁波的“鸟人”。

  所谓“鸟人”,是观鸟爱好者们对自己的戏谑之称,他们热衷于在一切可能的时间背上望远镜或相机,跑到野外寻找鸟类的踪迹,再把自己所看到的鸟种记录下来。在国内,“鸟人”的群体不算庞大,但也有不少人已经执着于这一爱好十年、二十年之久。

  张海华开始拍鸟,是在2005年。他自己将其叙述为一场“回归童年的旅行”,因为幼时就对身边“不知名的小鸟”“不知名的野花”充满好奇,却没人能告诉他它们的名字。大学里先后学习哲学、中国古典美学,毕业后又在宁波做了近二十年的记者,当初的好奇心却一直都在,他终于决定自己去探索。

  翻读《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中的文章,能看到张海华十几年来观鸟、拍鸟的踪迹和故事。从最寻常的麻雀、白头鹎,到在宁波难能一见的宝兴歌鸫、短尾鸦雀,再到极为珍稀的白鹤、东方白鹳……他活跃在宁波的公园乡村,山野河塘,观察鸟儿们的身姿和生活,不断地增加着自己的本地鸟种记录。他遵循的理念是“乡土优先”,把本地物种的发现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这样,当无数个‘本地’汇集起来的时候,中国的原生态地图也就会日益清晰、详尽地被描绘出来了”。

  鸟不似植物,会停在原地等着人来看。想要看到鸟、拍到鸟,需要耐心和忍受寂寞,更需要熟悉和尊重不同鸟种的习性。张海华认鸟,靠的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积月累、熟能生巧。他说,观鸟感触最深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在照片或书上看某种鸟100次,不如在野外亲眼看一次”。慢慢积累起的经验乃至于直觉,是长年累月去野外观察的结果。

  为此,张海华花了无数时间,在荒野中独自游荡。这让他对大自然有了实实在在的深情,“你会发现,当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全身心地感受这一切,会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社会的人,至少暂时不是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一个自然的人,再也没有所谓权势、财富之类的外在东西”。

  自然观察成了张海华消除身心负累的减压方式,而能明确列举的收获还包括:宁波有记录的鸟种大概400种出头,他见过的已近九成;他2008年拍摄到的短尾鸦雀,经专家确认为浙江鸟类新分布记录;在《宁波晚报》副刊上开设的博物旅行专栏,几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奖项的肯定。

  另一个张海华原本没有想到的收获是,从小耳濡目染、跟随他观鸟认昆虫的女儿张可航,在14岁时无师自通地展现出了绘画的才能。她自己决定要画蛙,画鸟,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却精准而灵动,尤其是对细节和色彩的表现非常好。张海华说“我一点都不知道她是怎么学的”,但在惊喜之余很快把女儿发展成了自己的好搭档——从杂志上的专栏到《云中的风铃》一书,都是爸爸写文章,女儿画插画。

  张海华回忆说,当年刚开始观鸟时,很多人笑他是败家子,“花那么多钱去观鸟拍鸟有啥用”。但现在,人们的理念明显变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上了自然观察。现在,他受邀在宁波市图书馆做每月一期的“大山雀自然学堂”讲座,同时打算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与乡土博物学的关系,想在不断探索、拍摄自然的过程中,“出更多能让孩子爱读的书”。

  张海华说自己从“书呆子”变成了“野人”,而这两个身份又正在合二为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