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书评周刊·专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书评周刊·专版

京东文学奖:外国文学类入围作品

2018年05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地下铁道》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
《七杀简史》作者马龙·詹姆斯。
《地下铁道》
作者:(美)科尔森·怀特黑德
译者:康慨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3月1日
小说的主人公科拉是一位黑人少女,她因无法忍受暴虐的生活而逃离。在颠簸的逃离中,正义是渺茫的,正如小说最后,她躲在柳条箱里窥探外界的光明。
《七杀简史》
作者:(牙买加)马龙·詹姆斯
译者:姚向辉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七杀简史》的语言结合了黑人俚语和街头文化,围绕着雷鬼乐手的谋杀,将牙买加当时的政治现实描绘出来。许多人无法接受这本小说粗俗的语言和700余页的超长篇幅,但它的确是最能还原那段混乱历史的方式。

  两本外国文学作品《地下铁道》和《七杀简史》已入围第二届京东文学奖。2017年,第一届京东文学奖成功创办,成为国内奖金最高的文学类评奖,其中最受关注的为国内作家作品和国外作家作品,获奖者将得到1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评选流程上,京东文学奖也采用了专业评委研讨和全民投票结合的方式。2018年,京东集团继续支持“京东文学奖”项目的开展,评委阵容更加壮大。通过奖励优秀的文学创作者,来激励广大作者的创作动力。

  《地下铁道》

  拥有强烈政治力量的历史小说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地下铁道是指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北方各州的秘密交通网。“北方有一些人同情奴隶。他们利用这些渠道帮助逃亡的奴隶到达美国北部或加拿大的安全地带。它之所以称为‘地下铁道’,是因为其活动必须在黑夜或伪装下进行。他们使用铁路术语,把逃亡道路称为‘路线’,停留地点称为‘车站’,沿途协助人员称为‘列车员’,受委托照顾的黑人称为‘包裹’或‘货物’”。1842年,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的一份废奴主义报纸在报道途经本市的26位逃奴时,已经提到他们“全都走的是‘地下铁道’。”11年后,《纽约时报》给地下铁道下了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指出它已经非常普遍地用以形容“帮助逃犯脱离奴隶制”的有组织的行动。

  与之相对照的是同一年,蓄奴州北卡罗来纳的一份报纸把地下铁道称作“一种废奴主义团体,其首要营生是从南方的种植园偷窃或导致被窃,怂恿或诱骗奴隶……从宽仁而节俭的主人那里把他偷走;带他到一个寒冷、陌生而又水土不服的地方,丢下他……挨饿,受冻,在光荣的自由里死去”。怀特黑德小说的科幻色彩,大概主要在于把一条只在隐喻意义上存在的“地下铁道”,写成了能在地下跑火车、软硬件齐全的真正的铁道,它有铁轨、枕木、车站、月台、机车和车厢(犹如一匹“铁马……在隧道里奋力奔驰”),也有货真价实的司机、列车员和站长。

  小说的前两章格外写实。怀特黑德利用了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用短短80页的篇幅,以及精彩但不无怪异的语言,浓缩了内战前南方种植园日常生活的图景,以单纯的历史著作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方式,揭露出奴隶制残酷的本质。主人公科拉的外婆由奴隶贩子从非洲掳掠而来,锁在运奴船上,“从头到脚上了镣子,从头到脚,受着成倍增加的苦难。”经过多次转卖,外婆最终落脚于佐治亚的种植园,做了一辈子苦工,最后死在棉花堆里,血从鼻子喷涌而出,嘴唇糊满了白沫。

  科拉、她母亲和她外婆都是白人的财产。主人可以随时卖掉奴隶,奴隶对这个制度却没有发言权。奴隶们对地理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全然不知,他们只知道朝着北极星所指的方向奔向自由。小说形象地再现了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男奴西泽识文断字和辨认星座的本领,成为他带领科拉逃出种植园、穿过沼泽的关键。

  到内战爆发前,美国奴隶的人口已逼近400万。1808年,国会禁止继续从非洲进口奴隶,然而奴隶人口的高自然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弥补国会禁令所带来的奴隶人口缺失的需要。在南部腹地的产棉州内,奴隶人口占州人口的一半左右。于是,小说里的州议会通过恶法,打着废除奴隶制的旗号,实际上“废除了黑鬼”,并肆无忌惮地进行迫害与捕杀,以求根除。在拉乌尔·佩克2016年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中,小说家詹姆斯·鲍德温写道:“真相是,这个国家不知道怎么应对黑人人口,梦想着任何类似于‘最终解决’的方案”。

  (康慨)

  《七杀简史》

  后殖民时代的暴力切面

  2015年的布克奖,授予了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创作的《七杀简史》。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迈克尔·伍德对这部优秀的作品大加赞誉,认为这是一部史诗级著作,“是短名单中最令人兴奋的一本。”《七杀简史》在获得巨大荣誉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七杀简史》不具备可读性,更别提文学性,它充满暴力和诅咒。毁誉伴身的詹姆斯也直面回应,“在写《七杀简史》时,我无处不在冒险。直言不讳、色情描写、完全凭自己喜欢打乱结构,这些都是文字的冒险。”

  《七杀简史》的故事,主要场景发生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牙买加雷鬼乐巨星鲍勃·马雷遭遇的暗杀事件。那是1976年12月3日,鲍勃·马雷正准备在金斯敦举行一场以和平为主题的演唱会,七名手持武器的枪手,在正式演出前的夜晚闯入鲍勃·马雷的居所。枪声响起,鲍勃·马雷被子弹击中胸部和手臂,而枪手趁乱逃走。鲍勃·马雷随即被送往医院救治,所幸伤势较轻。第二天,歌手仍然按照原计划召开了演唱会。显然刚刚发生的入室枪击案对其影响甚大,他在演出中数次发声,希望当时持不同政见者和解。

  马龙·詹姆斯创作的《七杀简史》,即是以此真实发生的故事为蓝本。与此次事件有关的人员相继登场,开篇描述的14岁孩子眼中的贫民窟生活场景,使人印象深刻。妈妈是妓女,父亲则是贫民窟里最后一个“好人”,孩子从小便在“杀死一个孩子屁也不算”的环境中长大。

  接下来的表述,每一页都充满了暴力,粗俗的脏词频繁地出现在字里行间。最残酷的莫过于,孩子的父亲在暴揍了作为妓女的母亲之后,后者领着三个男人报复。随后,上演的是领头者对父亲极度刺目的凌辱。在孩子眼中,父亲死了,母亲也丧失了生命。

  暴力式的语言,强烈地刺激着读者的观感,挑战着阅读底线。然而,这些暴力语言表面上看粗俗无比、刺激视觉神经,但如果考虑到故事的历史背景——贫民窟的生活环境,却丝毫不显突兀,反而相得益彰。上世纪70年代的牙买加金斯敦贫民窟就是这样,某种意义而言,马龙·詹姆斯以暴力语言呈现纪录片式的细腻。文字所特有的想象空间,虽符合历史风貌,但如此叙述方式,确实给人带来观感上的不快。这正是作家在处理类似题材时遇到的两难抉择,白描似的表述,伤害文本价值,而淡化处理,则又脱离真实。

  文学作品,并非是简单地记录现实。以文字语言作为载体的小说,在再现现实场景的过程中,当然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与加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拔高某个形象,或者是对肮脏与不堪刻意粉饰。表面上看,《七杀简史》从多个角度讲述了谋杀,但实际上讲述的是牙买加独特的历史。故事中呈现的狂暴、绝望、期待中的失望、希望中的决绝,犹如一列失控的列车,向着牙买加历史深处开去:一路之上,车窗外尽显飘摇动荡。

  上世纪70年代的牙买加,正如外界对它的表述:“他们居住的社会既活力四射,又轻松愉快,既悲惨不幸,又矛盾对立,既充满希望又令人绝望。”政客为获得选票,甚至会操纵当地黑帮,威胁选民投票支持相应选举人。执政党与反对党争夺选票、国外势力介入大选、甚至毒品也成为支持某一选举人的交换筹码。小说中真实发生的枪击案受害者鲍勃·马雷本意举办和平演唱会,但这场演唱会得到执政党政治人物的资助,由此鲍勃·马雷被视为支持执政党选举理念。因此,事件发生后社会反响强烈,但牙买加官方并没有对枪击事件作出回应,也让各界质疑该事件与当时的选举活动相关。

  这起谋杀事件,成为牙买加历史上的分水岭。牙买加自1962年8月6日宣告独立、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之后,进入新的后殖民时代,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均发生重大变化。《七杀简史》从一桩谋杀案切入,通过特殊的叙述角度,遍历金斯敦各个角落,从细微处入眼,呈现波澜壮阔的历史横切面。被视为“后殖民作家”的马龙·詹姆斯,自小生活在金斯敦郊区,父母皆为警察,后其父转行做了律师。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亲眼目睹的正是那一段历史中的牙买加日常。

  (孟繁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