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财经放大镜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财经放大镜

联想再“变阵”背后手机业务困境依旧

联想第二次被移出恒生指数,PC面临跨界竞争对手挑战,手机业务频繁换将却困境依旧

2018年05月1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联想又变了。

  5月8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通过内部信,宣布正式成立全新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简称IDG),联想原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集团(PCSD)、移动业务集团(MBG)将整合成智能设备业务集团。

  此前5月4日,香港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宣布,自6月4日起,联想集团将被从恒生指数50只成份股中剔除,由石药集团取而代之。联想集团对此回应称,“我们尊重恒生指数的审核结果,但我们特别关注公司的持续转型,以及为股东带来可持续的长期回报。我们认为,恒生指数的审核结果,并不会对我们的股票表现产生长期的实质影响。”

  这是联想集团第二次被恒生指数剔除。联想集团2000年首次进入香港恒生指数,但在六年后被剔除,直到2013年3月重新加入。5月9日,联想港股收于3.71港元,市值为445.75亿港元。自2013年被纳入恒指以来,联想集团股价已累计下跌约57%。

  财报报喜,股价却一路走低

  联想为何被恒生指数剔除?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股价不振。

  进入2018年不久,联想股价进入下滑通道,从一月末的4.7港元左右一路下滑,5月9日,联想股价收于3.71港元,下滑了约21%。

  奇怪的是,联想日前发布的2017/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给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集团总营收约130亿美元,创下了过去三年来单季新高。同时,第三财季的税前利润达到了1.5亿美元,同比增48%,这也是联想最近5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税前利润的同比增长。

  业绩回暖,股价却为何下跌?

  在不少投资者眼中,联想的两大主营业务:PC和手机业务都病了,且短期内很难好转。

  联想2017/2018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的收入同比上升8%至92.50亿美元,占整体收入约72%。PC显然还是联想最重要的营收支柱。

  根据调研机构IDC和Gartner的数据,2017年惠普击败联想夺得了全球PC市场霸主的位置。

  IDC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惠普以28.8%的份额蝉联PC第一,联想以21.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同时PC市场整体处在下滑中,Gartner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6170万台,较2017年第一季度下降1.4%。PC市场连续第14个季度出现下滑趋势。

  另一方面,手机业务,根据调研公司Counterpoint的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名,联想手机销量4970万部,全球排名第8,市场份额仅为2%左右。

  两大主要业务的低迷,造成联想年度财报数据不断下滑。2014年,联想集团的营业收入为463亿美元,2015年下滑为449亿美元,2016年再次下滑至430亿美元。2017年全年财报未公布。

  收购富士通,重返PC第一有用吗?

  上个月举办的联想2018年誓师大会上,杨元庆提出PC业务重返第一。收购富士通是联想重返PC市场第一的重要一环。

  近日,联想集团发布公告称,联想集团有关向富士通购买FCCL的51%股份事项,买卖协议的所有先决条件均已达成,而买卖FCCL已发行股本总额的51%已于2018年5月2日完成。据相关媒体报道,联想收购富士通后,二者的市场份额之和将超过惠普,联想将重回市场第一。

  不过,业内有观点认为PC是一个不断萎缩的市场,成为这个市场的老大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告诉记者,联想此次花钱收购富士通,是在一个逐步萎缩的市场,收购一个做不下去的企业。

  此外,除了惠普、戴尔这些PC业务的老对手,联想在面对新玩家的挑战。

  孙燕飚认为,联想眼下面临的是跨界竞争的问题,电脑原来在某种意义上是娱乐工具、信息获取工具,现在其中一部分功能被手机取代。由于笔记本的便携性,手机系公司在纷纷入局笔记本市场。“Thinkpad现在还有个小红点,其他方面的创新基本是停滞不前。那些跨界而来的竞争对手,华为、小米笔记本,联想几乎没有应对之招。”

  华为消费者CEO余承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PC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传统PC创新缓慢,未能融入智能终端全场景,且因为连年销售下滑,进而造成了PC市场萎靡假象。手机厂商采用做手机的思路来做PC,移动优先的策略可以更好实现用户在生活、工作场景下的切换,为手机和PC间的无缝切换提供了可能,这一点在华为、小米推出的笔记本都能有所体现。

  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运营官万飚曾向媒体表示,“现在笔记本还是以工具为主。但是当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手机、穿戴等这些产品的连接和互通,以及人工智能更加懂消费者的时候,就会创造出很多新的空间和领域。”

  联想再次“变阵”背后

  5月8日联想宣布组织调整,新成立的智能设备集团将由联想集团企业总裁、首席运营官Gianfranco Lanci领导。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将出任中国区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负责人,向Gianfranco Lanci汇报。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内部信中表示:“我们所处的行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过渡到智能物联网(智能IoT)的新阶段。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智能设备(智能IoT)+云’的业务推向新的高度。”

  联想方面称,不再以单一的硬件设备作为独立的组织单位,而会在组织单位中打通PC、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形成完整开放的智能物联平台。

  根据联想的规划,智能设备业务集团的设立,将加速技术融合(特别是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让各类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和无缝协同。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联想应该变,不过变的频率有点快。尤其在手机业务上,频频换帅,却效果不彰。

  据媒体报道,2013年,联想分拆为Lenovo业务集团和Think业务集团。刘军同时负责PC和手机。当时在小米为代表互联网手机开始大行其道时,联想依旧靠廉价手机和运营商渠道打天下。

  2014年,联想两大业务集团拆为四大独立业务集团,即PC业务、移动业务、企业级业务和云服务业务。刘军从Lenovo业务集团转向移动业务,主抓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

  2015年,联想集团再次调整为个人电脑业务、企业级业务和移动业务三大集团。刘军退出联想管理层,陈旭东接棒。曾给联想手机带来一线希望的神奇工场及ZUK品牌夭折。

  2016年,联想又回到四大板块:个人电脑与智能设备集团(PCSD)、移动业务集团(MBG)、数据中心业务集团(DCG)、联想创投集团(LCIG)。联想方面称将采用联想、摩托罗拉双品牌战略,摩托罗拉定位全球品牌,覆盖高端用户群,主打线下,联想品牌以中国市场为主,走亲民路线,主打线上。

  2017年,刘军回归,担任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联想中国区重组为PCSD和DCG。

  在外界看来,联想集团这些年的折腾表明,领路人缺乏战略前瞻和运营耐心。

  联想手机会被收购吗?

  近日,有传闻称小米很可能会收购曾经的国内第一大的L公司手机部门,外界纷纷猜测小米将收购联想手机业务。联想集团副总裁常程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关于那些收购传闻,吃瓜群众散了吧。六月猛兽出笼,等友商接招。较量才刚开始。”

  去年第四季度,联想移动业务的收入同比下跌5%至20.76亿美元,移动业务占本集团整体收入约16%。

  联想在财报中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仍然激烈,联想的智能手机业务正经历业务转型的阶段,并专注改善其策略,因此其收入和销量继续同比下跌。

  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名统计显示,联想智能手机在2017年的销量同比下跌了2%,从2016年的5070万部下跌至2017年的4970万部,排名全球第8,市场份额仅为2%左右。国内市场的表现更为糟糕,据GFK的数据,联想手机在国内市场销量仅为179万部,市场份额不足1%。

  5月7日,新京报记者在天通苑苏宁易购店内的联想柜台看到,柜台上只摆了五台摩托罗拉手机模型。华为、OPPO、vivo柜台都摆放了可供消费者体验的真机。一位手机销售员称,五台摩托罗拉手机全部没现货,要买的话只能等一天从别的地方调货过来。“主要是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生意也不大好,一个月五台的销售量也很难达到,来买的都是已经专门看好的。”

  进入2018年以来,国内手机市场寡头化格局愈发明显。QuestMobile公布的2018年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苹果、OPPO、华为、vivo、小米五家头部玩家市场规模之和为82.3%,其他众多手机品牌分食剩下不到20%的市场规模。

  联想手机的一个应对是渠道变革。

  与成立智能设备业务集团相对应,联想的线下销售渠道也在加速转型。据悉,联想首家智生活直营店已在金源燕莎店开业2个月,通过对门店的智慧零售升级,在门店楼层、位置、面积没变的情况下,进店客流提升一倍,转化率提升1.5倍,销售额提升2倍以上。

  联想智生活直营店的新品,囊括联想自有品牌产品、联想赋能品牌产品和联想智选产品,覆盖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出行、全场景娱乐等领域,未来线上线下商品品类总数将超过1000个。

  外界有观点认为,联想智慧生活店是在对标小米之家。不过,小米之家产品由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生产,小米会参与产品设计、定义,因此小米生态链产品之间的风格大致统一。

  相比之下,联想智慧生活在生态链建设上乏善可陈,能否向小米一样引入优秀的第三方产品,统一产品风格,业界将拭目以待。

  新京报记者 马婧 实习生 杨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