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据新华社电 截止到5月12日零时,“张衡一号”卫星配合在轨测试任务,累计取得0级、1级和2级数据文件38万个,数据量8.22TB,目前在轨测试工作过半,初步结果符合预期。
这是记者从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卫星数据管理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据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介绍,根据初步分析,“张衡一号”入轨以来已经完成的各项测试功能指标总体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除常规测试外还开展了地震带轨迹匹配捕获、平台电磁洁净度测试、平台及载荷工作互扰、平台及载荷多种工作模式切换等专项测试工作;星地测控、数传、地面数据传输链路稳定可靠;任务规划和指令编排上注链路正常,数据处理流程不断优化;数据管理能力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记者了解到,通过对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传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将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发生大的地震前,地球磁场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张衡一号’通过监测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进而为地震监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说。
卫星可对全球动态观测
使用卫星进行监测有哪些好处?据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与以往地面观测站监测相比,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可以对全球进行动态的观测,是目前最现代化的工作手段。
据赵坚介绍,由于卫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还将承担提供重要信息保障和支持的任务。“我国已发射多颗通讯卫星,可以在地面被损毁的情况下撑起灾区生命线的沟通,目前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可以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进行沟通的地震手机,将极大提升救援效率。”赵坚说。
除此之外,赵坚表示,利用遥感卫星,还能迅速获取灾区的地形地貌和天气状况,为救援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对开展救援活动有重要意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