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行业观察】
消费升级,文化领域首当其冲。美国近年来最大宗的文化商品就是科幻奇幻大片了。这些电影数量不多,但能够收走将近四分之一的全球票房,在每年票房前二十名中位置过半。这不禁让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对科幻领域充满向往。毕竟我们已经有了《三体》,它在欧美成为了现象级的小说。如今距第一本《三体》小说出版已十年,这个系列作品的IP开发也已过去数年。在“十年”的这个节点,我们来看看中国科幻影视的得与失。
□兔子瞧(科幻评论家)
正视
科幻电影有自身规律
近年来,能在电影院看到的国产科幻电影屈指可数,而且多数口碑差劲,例如2015、2016年好几部宣称首部科幻电影的作品,在豆瓣都是1星评价居多。直到去年才有《逆时营救》和《机器之血》勉强拿到3星,加上差不多同等评价的奇幻大制作《长城》,才算让中国的幻想类电影看到了及格的希望。
观众的期待当然有期望过高的问题,毕竟是被好莱坞拉高了欣赏水准,一时无法接受我们和世界的差距,不满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国内影视制作公司缺乏正确的观念,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错误。很多人认为,买个好作品,搞定特效和演员,就能拍科幻了,而忽视了这个领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同样他们不相信观众有理解真正好作品的能力,以为自己的失败来自于钱花得不够多,或者宣发公司没有给电影找到最好的档期。却不肯正视近年来观众已经越来越不被宣发所左右,真正的好作品经常被发掘出来,赢得“自来水”粉丝的关注,哪怕票房不够理想,也能给自己留下一个未来持续开发的前景。
本质
爆款难改变与国外差距
科幻电影是影视工业领域的高峰,必须集合大量优秀的艺术创作者,配合顶级的工业能力才能实现。一部优秀的流行电影,无疑可以让各方都名利双收。这就让科幻电影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唐僧肉。现在无论真假,影视公司都会宣布自己有科幻项目在筹备开发。
观众们注意的是哪个导演能拍科幻,或者哪个作家的作品适合改编科幻。但作为一个行业我们必须明白,当今中国没有人能决定一部科幻电影的好坏,这不仅是经验的缺乏,更是行业模式的落后。
作为“影视重工业”,要复制科幻电影的成功,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大家已经明白制造飞机、汽车的复杂,甚至苹果手机也不可能完全归于乔布斯个人的创造。但对于科幻影视却仍然存有靠著名IP或者知名导演、演员成功的侥幸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就好比在路上等着吃唐僧肉的妖怪们,以为如此就可以弥补不足、成仙升天。
20世纪初期,欧美科幻电影也完全被导演所决定,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虽然有几部经典载入影史,但也有大量垃圾消失在历史中。好莱坞经历了几十年的磨炼后,借助科幻迷大量进入行业及IT业的发展这两大力量,开启了科幻特效电影的辉煌,从《终结者》、《星球大战》、《异形》一直到现在的《阿凡达》、《变形金刚》、《星际穿越》。
笔者分析了美国近400部科幻电影的数据之后,看到一个明显趋势:从1995年到2004年,好莱坞用了十年制造了100部院线科幻电影;到2011年,七年时间又制造了100部;而达到第三个100部,好莱坞只用了四年半;转眼三年过去已经接近400部。也就是说,好莱坞的科幻影视仍然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这背后,显然是工业基础具备之后所带来的重复利用效应。这才是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平真正的差距,不是一个经典、一个爆款能够改变的。能够实现复制,才是工业的本质。
和所有工业领域的发展历程一样,科幻影视行业必须低头奋斗,至少需要一代人二十年的时间,才能改变现在小作坊、偶像化的行业问题。将科幻影视所需要的投资、剧本、概念、视觉、模型、特效、表演、剪辑、宣传各个环节的专业力量培养出来,才有可能出现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作品。
选择
中国科幻影视正在走上正轨
所幸我们并不是完全从头开始,中国科幻和影视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多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从业者。虽然还需继续努力,但也算是路途过半。
文学创作领域,除了在全世界引起热议的《三体》,我们还有全世界最大的年轻科幻作者群体。相比欧美已经完全中老年化的科幻文学从业者,我们的科幻作家们年富力强、好奇心旺盛,而且对未来充满期待。
影视行业,虽然工业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但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力量。他们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市场和大众的肯定,接下来要做的是给他们尝试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尤其是已经经过时间考验,得到一小部分核心读者肯定的作品和创作者,将成为他们的有力补充。反而所谓的流量和热门,会让创作者背上不必要的包袱,拖累他们的脚步。
最被大众所诟病和误解的,是科幻影视工业的资本。虽然艺术的价值不能被价格所决定,但没有资本的支持和冒险,就不可能建设出这个重工业。值得肯定的是,资本的操盘手们,具备最强的学习能力和开放态度。虽然势必有些人是来赚快钱、热钱的,但更多的人是懂得文化产业规律和价值的。他们有时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即使是为了自己考虑,只要识别出正确的方向,他们一定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作为中国科幻产业标杆的“三体”项目,虽然电影一直在延迟,但已经走上了开发的正轨。虽然国内的开发交了学费,但长期在国际上寻求顶级合作者的努力终于有了眉目,比如与亚马逊商谈的10亿美元投资。另一方面去年在国内重新启动了“三体宇宙”的衍生开发计划,从培育合作者开始布局。这两种策略互相配合,各自发挥优势,可以说是资本在市场上买到教训之后作出的必然选择。
无论如何,所有的观众和从业者都需要耐心。一个风口出现,肯定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只有等待潮水退去几次,才能知道谁会成为最后的弄潮儿。
《三体》IP开发大事年表
●2008年
1月,刘慈欣小说《三体1》单行本出版。
●2013年
《三体》电影版通过广电总局备案。
●2014年
10月,游族影业宣布《三体》改编计划。
●2015年
3月,《三体》电影开拍,剧组召开发布会,表示影片将在2016年7月份上映。
10月,《三体》被传电视剧版将在湖南卫视周播剧场播出。
游族公司追加对《三体》电影的投资至4亿元。
●2016年6月
《三体》电影传出跳票信息,原因是后期制作未完成。
Lotus Lee戏剧工作室出品大型多媒体舞台剧《三体》。
《三体》电视剧版本确认由企鹅影业、游族影业、慈文传媒协力开发。
游族影业发布公告驳斥电影将“无限搁置”的传闻。
粉丝自制动画番剧《我的三体》上线。
●2017年
6月,刘慈欣和未来事务管理局共同发布“三体宇宙”开发计划。邀请三体迷参与创造《三体》的“内容系统”。
●2018年
3月,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亚马逊正商谈购买《三体》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权,投资总额达10亿美元。
目前,刘慈欣的多部作品的影视版权已被多家买走。除了游族影业的《三体》,目前《球状闪电》在摩天轮影业手中,《乡村教师》在小马奔腾影业,《流浪地球》、《微纪元》在中影手中,而《超新星纪元》在派格传媒。这些项目都宣布了即将影视化的消息,但迟迟都没有下文。
整理:新京报记者 吴龙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