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舆论场中关于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的争论,一方面是有人操作议题,以各种方式消费传统武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一个权威而专业的赛事,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标准。
5月12日,2018赛季中国武术散打俱乐部超级联赛揭幕战在上海宝山体育中心展开,之后将开始循环赛,在为期7个月的赛程中决出年度总冠军。现在,这个赛事被冠以“武术界中超”之名,简称“超武联赛”。这让武术迷们期待:以后可以像看足球一样看中国武术散打比赛了。
“超武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官方指定的武术散打俱乐部团体赛事,参赛选手也都是国内各省区市的专业(散打)队选手。而此前,专业队的选手基本只能参加全运会、全国锦标赛这样的赛事,无法去打商业比赛。
提起拳击,我们会想到一连串专业组织:世界拳击协会(WBA)、世界拳击理事会(WBC)、国际拳击联合会(IBF)、世界拳击组织(WBO)等;提起柔道,我们可以想起国际柔道联合会(IJF)、世界柔道竞标赛、奥运会;提起跆拳道,我们可以想起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奥运会。但是,提起中国武术呢?不仅缺乏国际上的权威赛事,甚至连国内有什么,大众都很少知情。希望有了“超武联赛”,这种尴尬境遇会迎来改变。
“超武联赛”的诞生,既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也有着恰逢其时的市场语境。目前,之于中国武术,虽有一些还算知名的国内赛事,但却是毁誉参半,市场还处于散乱的野蛮发展状态。一些俱乐部和赛事忙于“造星”,甚至不择手段地破坏商业规则、违背商业伦理。而一些运动员、甚至“民间高手”也乐于被商业绑架,打假拳、刷小怪、捧起各式各样的伪假腰带。
以至于,一些优秀MMA选手,宁愿放弃国内的高薪俱乐部,去美国“打吃力不吃香”的UFC。说严重点,在当下中国武术的商业市场,已经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功夫败给了伪赛事和畸商业。
近年来,在名目繁多的武术赛事中,我们不断见到“各路英雄”,他们轻易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来自国外的“拳王”,拿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级”头衔,但却在国际上籍籍无名。而在舆论中,我们则看到所谓的“武术宗师”,一方面自吹自擂,神乎其技,一方面又被业余的格斗选手轻易放倒,纸面战书和口水横飞,一地鸡毛。究其根本,还是商业化的市场中,权威太少、噱头太多;品牌太少,名目太多;自娱自乐太多,国际接轨太少。
其实,很多时候,舆论混淆了传统武术的两面性。中国武术除了演化出的适用于实战竞技的散打外,还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厚重的文化色彩。
而当今舆论场中,关于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的争论,一方面是有人操作议题,以各种方式消费传统武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一个权威而专业的赛事,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标准。
“武术界中超”的诞生,既要激发武术散打这一体育竞技市场,也千万别把赛事办烂了。大家还是期待,中国武术的精髓与规范的商业化赛事有一场美丽的邂逅。最终让文化的归文化,体育的归体育,而不是二者鱼龙混杂、表里不一,最终两败俱伤。
□与归(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