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刘言
对于美元周期的外溢效应,目前主流的应对之策,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带有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而忽视了更为根本的周期性扭曲问题。
4月以来美元的升值,正对阿根廷、土耳其、俄罗斯、南非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尤以阿根廷为重。
阿根廷比索最近20天对美元汇率最大跌幅超过15%。阿政府为了稳住汇率,八天之内连续加息三次,将其基准利率从27.25%上调至40%,但市场依然没有明显稳定迹象。阿根廷已向IMF寻求支援,希望依靠外力缓解目前的压力。
美元周期冲击新兴市场
针对本轮美元周期带来的外溢效应,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比较茫然。他们更多是拿前两次美元升值周期伴随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来进行比较,并加以警示和防微杜渐。
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美元周期引发了拉美债务危机,人们发现固定汇率制限制了新兴市场国家有效管理外部冲击的空间,因此,独立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项目开放不可兼得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开始受到追捧。
90年代的美元周期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则启发了新兴市场国家寻求更多外汇储备的行为导向。如今,新兴市场国家普遍认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适度的资本项目开放、充足的外汇储备等,不仅可以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而且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可以说,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追求贸易顺差、储备更多外汇等逐渐在新兴市场国家兴起,人们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经济全球化、分工国际化进程。然而,有管理的浮动弹性汇率制、充足的外汇储备等,是否能抵御美元周期带来的外部冲击?
教训可以吸取,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方法,实际效果可能并不乐观。因为新兴市场国家一旦受到美元周期的冲击,那么资本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会加速资本的流出,导致外汇储备的快速消耗,降低其抵御外部冲击的筹码。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从营造确定性环境的角度看,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以警示将来,并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历史有反复,但不会简单地重复。过往的经验教训旨在警示人们不要再犯原来的错误,而非指导未来的应对之策。前方的路实际上都是在试错中行进。
其次,对于美元周期的外溢效应,目前主流的应对之策,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带有典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而忽视了更为根本的周期性扭曲问题。
美元周期的外溢效应,实际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错位问题。通过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加以应对,实际上发起的就是一场消耗战,即便最终通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资本项目管制和高外汇储备等硬实力,防范住了外部冲击,也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因此,经济周期的错位并没有通过这种应对之策得到改善。
经济错位下,美元周期冲击难消除
按理说,经济全球化、分工国际化下,各国经济在周期性上应该走向趋同,而非是错位,为何出现了美国与新兴市场国家间的经济错位?
其实,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分工国际化,更多是相对于资本而言,劳动力和信息的全球化无障碍流通还难与资本的无国界相媲美。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分工国际化,大都是以发展中国家非对称责任的优惠身份加入的。这种有区别的身份,虽有效地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产业,但却出现了经济周期方面的扭曲性错位。而且,新兴市场国家的非对称责任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与美国经济周期方面的错位程度就越深。其所面临的美元周期的外部冲击就越大,自身抗冲击的能力就会越小。除非这些新兴经济体降低对美元和美国市场的依存度,否则,美元周期冲击就是一种痼疾,很难彻底消除。
由此可见,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要摆脱美元周期冲击,要么改革国际金融制度,将美元这一世界硬通货换成一种非国别的世界货币,要么切实有效地推进国内市场化改革,减少各种容易引发市场扭曲的制度和政策,推动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无障碍流通,消除各国经济周期的错位问题。
□刘晓忠(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