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莫斯科大剧院以敬畏呈现“旧芭蕾的新面貌”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莫大版《海盗》不是恣意的创新而是站在过往坚实的基础上给出属于今天莫大的解读和呈现。国家大剧院供图

  【文化谭】

  “这部作品是为那些仍愿在剧院中寻找奇迹的人而准备的!”莫斯科大剧院官方网站上,这句话写在芭蕾舞剧《海盗》剧目介绍的第一行。上周末,这个被称作“俄罗斯艺术航母”的剧院,以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近300人的原装阵容为北京观众带来了这部名副其实的“大芭蕾”——《海盗》。大幕落下掌声如雷的时刻,让人从心底相信这句话所言不虚。

  班底高水准成就莫大的辉煌

  每每要谈及莫斯科大剧院(以下简称“莫大”)的好,总是有点令人语塞,很难说哪方面更为突出,因为每个方面都好得超乎想象,而这其实才是真正实力的体现。主演、群演、乐队、编排、舞美、服装、技术……每一方面的“好”用对的方式凑到一起,便成了辉煌。

  《海盗》首演当晚首席舞者叶卡捷琳娜·克雷萨诺娃和首席独舞伊戈尔·茨维尔科担纲主演。虽偶有小失误但瑕不掩瑜,展示出莫大应有的实力和水准,特别是速度感和滞空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主演在变奏中呈现出的爆发力和海盗的狂野气质,女主演马拉松式的多段高难度舞段和对人物的细腻塑造,都让人看得过瘾十足,台下观众的阵阵叫好声便足以证明。

  光芒四射的明星当然是莫大耀眼的亮点,而整体班底的高水准才是其真正的宝藏。好的主演可以靠砸钱挖墙脚或客座,导演舞美服装也可以花重金请名家打造,而整个班底呈现出的高水准却是无法靠金钱完成的,只能源自日复一日的积淀,所以也才是真正实力的体现。这一切在《海盗》“花园”一段中便得到了最佳的印证,这段20多分钟的超大型群舞中,60多位舞者以精良的素质和极佳的状态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台奇景,如果没有莫大的人才济济和长久以来的训练得宜,这样的阵容是绝对没有可能完成的。

  如何能够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在我看来其原因便是对于艺术的一颗敬畏之心。面对剧院悠久历史的敬畏,面对芭蕾艺术的敬畏,面对每一次演出、每一位观众的敬畏,每一个参与者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敬仰,这种对“好”的无限追求,让剧院形成了一个严谨向上的氛围,进而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能够在幕后花絮里看到,艺术总监每分每秒地盯着台上的排练,不是坐在台下拿着话筒指挥,而是亲自在台上监督每一个群舞队形甚至是道具的位置;每一位舞者和工作人员也都呈现出非常强大的信念感,真心地认真对待自己一点一滴的工作。而实力往往正是这样,不仅在宏大之处更在细微之处。

  《海盗》呈现“旧芭蕾的新面貌”

  说起《海盗》这部作品,在众多芭蕾经典名作中其实并不讨喜,虽然经典舞段不少,但是逻辑混乱的剧情、莫名其妙的人物关系、略显沉闷的节奏还有大量“为舞而舞”强凑在一起的舞段,总让观演过程显得有些难耐。莫大这一版首演于2007年的《海盗》出自编舞大师罗曼斯基之手,虽不能说从根本上挽救了这部剧,却也让其可看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观。

  据莫大官方的介绍,在创作过程中罗曼斯基与团队对《海盗》历史上繁杂的版本进行了考古式的挖掘,深入莫斯科巴赫鲁申博物馆和圣彼得堡国家剧院图书馆学习档案材料,并从法国国家图书馆检索到最早的原始乐谱,复制了早期的戏服和布景,还在哈佛剧院破译了最初的舞谱,可谓煞费苦心。

  然而这是要制作一个“复古版”《海盗》吗?并不是,罗曼斯基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将现行大多版本中的男二号阿里一角完全去掉,此外在故事结局上也进行了调整:新创了婚礼调包、女二号如愿嫁入豪门、海盗内讧、遭遇海难等情节,大大增加了剧情的合理度、趣味度和可看度,让原本那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也能让人看得饶有兴致。另外让人不可忽视的是剧中大量哑剧的运用,从形式上极其复古,内容上却显而易见在最大限度贴近今天的观众,用或幽默搞笑、或卡通荒诞、或俏皮可爱的人设,给这部沉闷的大作品中增加了不少笑点。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是突破传统,为何要费那么大劲研究那些历史资料呢?在我看来还是源自“敬畏”二字。莫大为这版《海盗》的定义是“旧芭蕾的新面貌”(New Look at an Old Ballet),不是恣意的创新而是站在过往坚实的基础上给出属于今天莫大的解读和呈现,而这便可称作继往开来吧。

  □怅怅(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