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乘机电子临时身份证”:让出行更便利

2018年05月2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要实现技术的深度渗透、革命性社会影响,最终促成“数字社会”或“数字国家”,需要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积极变革与主动作为。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安分局出台的便民新举措显示,从5月21日起,民航电子临时乘机身份证明开始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上线试运行。记者了解到,民航临时乘机身份证明是旅客在乘机出行时,因身份证件丢失或忘记携带,经机场公安机关进行身份核实后出具的临时性乘机身份凭证。有了电子临时乘机身份证明,乘客不必再排队补办纸质证明。

  对于外出的旅客,这项新的数字技术应用,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它将让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和轻松。有数据显示,2017年首都机场公安分局共办理纸质临时乘机身份证明达30万份,节假日,每天更是要办理将近一千余份。所以,这项技术不是仅服务于少数人的技术,而是确实可提高出行效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民航电子临时乘机身份证明,是数字技术运用的一个小案例。其实,如今的数字技术,早已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比如,最近许多人讨论的人脸识别,不仅可应用于移动支付,还可以运用于网约车司机身份验证;再比如,前段时间在北京刚刚上岗的“鸣笛抓拍系统”,可以短时间内捕捉噪音来源,一举解决交通噪音污染中“取证难”的困境;而时下时髦的无人驾驶、无人机快递等等,也无一不体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纵观这些数字技术应用,许多人可能会发现,中国整个社会接受的程度,是相对较高而且较为迅速的。实际上,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中国的万物“数字化”时代早已经悄悄来临,数字技术也成为了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之外的“新生产要素”,最终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化社会”或“数字化国家”,也并不是太遥远的事情。中国的数字经济,在全球也是领先的,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或许,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数字技术,除了规模上有优势外,它也被许多公共服务或政府机构所广泛接受和应用,包括像交通、法院和教育等公共领域。上面提到的“民航临时乘机身份证明”、“鸣笛抓拍系统”,就是这方面的体现。而如今,像电子身份证、电气火灾监控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的“证明云”等等也正被许多地方所推广和应用。近年来,一些公安部门已经运用人脸识别“抓嫌犯”。

  公共服务或政府机构,愿意接受新的数字技术,并广泛运用它,当然能助力社会治理,并极大地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不过或许更重要的是,公共机构对数字技术的拥抱和运用,也是其面对新技术时包容审慎态度的体现。而这种态度,对于建立真正的“数字社会”或“数字国家”,显然又是极为关键的。因为,无论是无人驾驶、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都离不开政府或公共机构的包容和支持。

  大量消费领域中的数字技术运用,得益于市场的自动调节,只要有利可图,就不愁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如果要实现技术的深度渗透、革命性的社会影响,甚至最终促成“数字社会”或“数字国家”,就需要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积极变革与主动作为。

  我们乐见能出现更多像“民航电子临时乘机身份证明”这样的数字技术,不仅是因为它们可以给公众带来更多便利,也是期望新的数字技术,能够被市场和公共部门同时接受,畅行无碍。唯如此,中国才可堪称真正的“数字国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