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0㎡以上拆除区域达1.2万处;临时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加快,将超40处
|
去年,北京开展拆除违法建设行动以来,建筑垃圾激增,如何及时消纳、有效利用建筑垃圾,成为摆在很多基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既有处置模式基础上,多个区探索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鼓励将再生材料用于城市建设。
近日,北京市11部门联合出台新政,倡导就地处置、资源化再生利用模式。而在这背后,是可持续发展、精治共治等城市建设和管理思路的转变。
新课题
1.2万拆违点催生大量建筑垃圾
昌平区沙河镇,未来科学城的宏大蓝图正在展开。通往七里渠村的道路两旁,村民早已搬走,昔日的七里渠渔场原址上,一个年产能70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已投产一个多月。
处理场内,混杂着金属、木制品、保温材料等杂物的砖石、混凝土堆积成山。铲车将这些建筑垃圾一股脑倒进传送管道后,破碎、筛分、多级分选等一系列过程在密闭管道与机器之间鱼贯而行,最终,颗粒大小不同的再生骨料被机器“吐”了出来。
被粉碎成小颗粒后,这些混凝土、碎砖块再次成为建材,可用来铺垫路面基层,也可制成路面砖、植草砖、透水砖使用。而在以前,它们往往被作为建筑垃圾,在简单处理后被填埋。
去年,北京市开展拆除违法建设专项行动,随后,建在拆违现场的建筑垃圾再生处置设施在各区陆续布局。
一周多前,平谷区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投产;不到两周前,朝阳区十八里店地区西直河村一个处置项目投产;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兴区西红门镇3家处理厂投产;北京建工资源已在通州、朝阳、昌平、平谷4个区布局5个处理场,另有3个区也将引入该生产线……
据市发改委初步汇总,北京现存和在建的临时性建筑垃圾再生项目有40处,其中绝大多数是去年以来建设投产的。
这些项目有的是半固定式,有的是可移动的,年处理能力小则几十万吨,大的则上百万吨,每年将可处理几千万吨建筑垃圾。
2016年及以前,北京全市建筑垃圾量一直比较稳定,除土壤回填和垃圾填埋,每年约有1000万吨建筑垃圾需要处理,配套处理能力大致相当。去年,北京市拆除5985万平方米违建,额外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今年还将实施4000万平方米违建拆除,建筑垃圾处理产能亟须扩大。
根据卫星遥感监测,在北京1.6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0平方米以上的拆除违法建设区域就有1.2万余处。
新探索
建筑垃圾就地“变废为宝”
去年5月下旬,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朝阳区孙河项目部投产,这是全市建成投产较早的一家临时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占地约70亩,年处理能力50万吨。
所谓临时性,体现在投产快、可拆卸。生产线从采购、设计、安装到最终调试运行,前后不过4个月。待孙河地区的建筑垃圾处理完,这些设备还能拆卸运走,到另一个地点安装使用。
虽然是临时的,处理能力并不差。在这里,九成建筑垃圾可转化为再生骨料,土壤可直接用于植树造林。
在昌平区沙河镇小河村,北京格林雷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条年产能70万吨的处理生产线占地仅5000平方米,设备运到拆违现场后仅需一两周安装调试即可投产。
作为全市首个市场化公开招投标的建筑垃圾综合处理项目,按照招标方未来科学城的要求,格林雷斯需配备单套年处置规模50万吨以上的移动式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设备1~4套,并按招标方需求调整设备配置。
一个固定的垃圾资源化处理厂,要走环评等审批手续,从立项建设到投运需要至少一两年。市发改委资源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控制产能的需要、建筑垃圾的运输成本和遗撒污染等因素,大量就地建设临时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并就近利用,成为解决当前建筑垃圾激增问题的最优选择。
为提高资源化处置效率和利用比例,今年4月,北京市住建委、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新政,要求建筑拆除实施主体具备资源化处置利用能力,各区可因地制宜在拆除现场建设临时性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待任务完成后拆除,资金上可统筹市区“疏解整治促提升”等各类资金支持。
很多区的行动已走在前头。下月,朝阳区第三家临时性处理场将在东坝地区投产,此前,该区孙河、十八里店的处理场已投产。
目前,昌平区在地区中部已有建工资源沙河项目部和格林雷斯两个处理场,未来将在该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增设处理设备。
而在南边的大兴区,因在全市率先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目前临时性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已近30处。
大兴区西红门镇拆迁科科长张帅说,2014年,为防范拆违现场被盗和建筑垃圾非法填埋,该镇引入了一家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兴海万达。这被认为是北京地区第一家上规模的建筑垃圾再生企业。几年来,兴海万达已处理建筑垃圾150余万立方米,生产的骨料曾用于高速公路和运河公园建设。
西红门镇也已引入4家建筑垃圾再生企业。按计划,到7月,镇域内近几年拆违产生的建筑垃圾将处理完毕。
新对策
政府出手打通再生材料“出口”瓶颈
建筑垃圾的激增,也令拆违和工地监管手段升级。
遥感卫星监测技术,就是新手段之一。从去年底以来,“天眼”对准全市1.2万个300平米以上的拆违区域,每月拍照对比,精确监控拆违和建筑垃圾处理进度。相关负责人表示,“天眼”改变了以前只能依靠基层上报数据的情况,使管理工作更精细、主动。
最近,根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市疏整促专项办工作人员走访调查了十八里店、台湖、长阳等8个建筑拆除量较大的乡镇,发现照片中被标注为“建筑垃圾”的土堆实际上已被制作成再生骨料。
对再生企业而言,这种误解本身就是危机。北京建工资源公司副总经理王淼坦言,他们不是要“把大垃圾变成小垃圾”。把建筑垃圾转化成合格的、能替代天然砂石料的高品质骨料,再转化成市场认可的产品,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随着去年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增多,再生骨料的销路成了问题。从去年底以来,再生企业兴海万达负责人朱吉海发现,再生骨料难找买家。
眼下,在建筑企业眼里,再生原料尚未摘掉“建筑垃圾”的帽子,再生企业还是要寻找更多出路。
今年4月,建工资源孙河项目部新增一条制砖线,至今已生产透水砖、路面砖、草坪砖等200多万块,并已陆续投入市政工程建设。这些再生骨料砖性能达标,价格比同类产品要便宜一到两成。
预计下季度,北京建工资源在通州、朝阳、昌平、平谷布局的5个项目,都将配套上制砖生产线。
针对再生材料的“出口”瓶颈,北京出台新政提出,政府投资的交通、园林绿化、河道治理等项目要率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品,并鼓励社会投资工程优先使用。为此,市住建委已制定现阶段《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主要种类及应用工程部位》,未来还将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调整再生产品种类及应用要求。
5月17日,朝阳区建委组织区内现有的两家建筑垃圾再生企业,向多家建设企业介绍产品,现场对接。
对此,北京建工资源公司副总王淼很欢迎。她认为,垃圾问题的解决,政府政策引导很重要。“推广再生资源,能否对工程使用的再生原料设定下限比例?”她说,河南、深圳等地就出台了相关规定,有了硬约束,再生资源的“出口”才有保障。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