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砍掉繁文缛节,让科研创新“轻装上阵”

2018年05月3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科研创新不同于一般的公务活动,更无法按部就班,有时候甚至需要突发的灵感。为保护这种特性,需要更为宽松、灵活和细腻的经费管理制度。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科研中的繁文缛节,尤其是科研项目审批和经费报销过程中的管理僵化、程序繁琐问题,一直是许多科研工作者心中“难言的痛”。

  此前,有科研工作者苦笑称,“很多科研项目的管理,都在把科学家逼成会计”;另有一些科研工作者甚至“谈报销色变”,声称“不是在报账,就是在报账的路上”;而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科研工作者因为“被当贼一样防着”,感觉人格受辱,甚至对申报科研项目亦产生忌惮心理。

  正是考虑到僵化的科研经费管理可能束缚科研工作者,早在两年前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就曾强调过,要“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这些年来,随着对科研创新的重视,国家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为防止科研经费被冒领、滥用和流失,确实也需要严格和细化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只是,过于细化的预算报销制度,缺失了灵活性,也容易演变成僵化的规条。科研创新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科研经费的管理,如果无法适应科研创新的独特性,而沿用一般的公务活动经费管理模式,就很容易出问题。现实中,因为过于僵化和繁琐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些科研人员甚至不得不“逾越”制度。

  比如,此前有科研人员反映,科研项目常常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意外“发现”,按照原来的思路走下去难以有真正的创新性发现,此时科研工作者需要调整科研项目的节奏,导致项目后期的费用使用情况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可项目预算报完之后,这种变化就很难在经费上进行调整,以至于有些科研工作者不得不虚列开支或自行垫付。

  再比如,还有一些科研人员则反映,科研经费的发放过程过于繁琐,以至于导致发放时间严重滞后,不得不用上一个项目的经费补贴下一个项目。

  显然,科研创新,不同于一般的公务活动,更无法按部就班,有时候甚至需要突发的灵感。为保护这种特性,建立更为宽松、灵活和细腻的经费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在制度层面,2016年,中办、国办也曾经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此次习近平在院士大会中重申“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实际是再次强调让制度为科研助力,而不是让科研削足适履适应不合理的制度。某种程度上,这是改革僵化制度的决心的体现,是对于科研创新的敬畏和尊重,当然也是对科研工作者的细微体谅。相信,有了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未来科研工作者能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的自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