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洱海治理也给其他地方提了一个醒,旅游业发展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罔顾环境压力肆意扩容,而是应该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大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正式发布。有关沿岸的土地和房屋何去何从的靴子最终落地——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确定实施,项目范围内的土地、房屋及附属建设都将有偿征收。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腾退搬迁工作,将在今年7月开始全面进行。
随着“三线”划定方案的公布,此前围绕洱海沿岸建筑的种种猜测与焦虑,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洱海保护治理将划定15米绿线和100米红线,旨在拓展洱海湖滨缓冲空间,实现有效物理隔离,削减现有湖滨污染负荷。可以预期,接下来,腾退、搬迁、征收,将成为各项工作的主旋律。
梦一般的洱海,到了该醒醒的时候了。
至此,“洱海危机”告一段落。回顾过去一年,对于洱海周边1900多家商家来说,他们蒙受了不小损失。有些商家,因为种种不确定性而一拖再拖、一等再等,从而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
对当地政府而言,客栈常年不开业,则意味着客源断流,由此也导致了各种税费以及财政收入的巨大损失。至于因此带来的形象、声誉方面的影响,则更是难以估算。
如此局面的形成自然是因为洱海日渐污浊的水质、不能再等的生态保护;但也有因为当地长期以来无序的旅游发展,缺乏刚性的监管。因此,当人们在抱怨政府“一管就死”的行政强制时,不妨也检视一下此前围绕洱海的客栈野蛮生长。
洱海的“污染——治理”轨迹再一次表明,生态环境的整治应该呈现为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地方政府也需要早点制定周详、有前瞻性的规划,设定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并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不至于因为资本的大量涌入而头脑发热、大干快上。
其实,类似的情形之前在海南已经发生过。地方政府一味刺激旅游发展,吸引热钱进来,对于经营者肆意侵占海滩、化公为私的做法睁一眼闭一眼,结果导致海南的海岸线混乱不堪,最后只能重新洗牌。外地游客、投资者的利益固然受损,政府也未必是赢家。
故此,生态环境治理的成色,反映出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水平。究竟是选择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急功近利,还是立足于长远发展;究竟是非要拖到不能不治、不得不治的地步,还是未雨绸缪、及早施策、事中监管,就此而言,地方政府应该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洱海治理也给其他地方提了一个醒,旅游业发展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罔顾环境压力肆意扩容,而是应该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短期的、长期的;投资者的、地方民众的;民间的、政府的……只有平衡好这些关系,才能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兼顾。但不管怎样,环境是底线,而接下来也希望当地多一些耐心,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
□胡印斌(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