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戊戌变法120周年

重返历史现场

2018年06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松筠庵、仁寿殿、菜市口和东交民巷,乍看起来,这些分布在北京各处的地点似乎毫无联系,但在120年前,它们却被一起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一事件上演的重要舞台——戊戌变法,起于松筠庵中的“公车上书”,成于仁寿殿内的君臣召对,终于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而它的一线火种,又从东交民巷遁迹海外,重获新生。

  重返历史现场是一种途径,让我们更真切、更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历史存在的方式,尤其是对那些太过熟悉的历史。它是历史教科书中必修的内容,也是有关近代史普及读物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在我们的脑海里,它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以至于提起“戊戌变法”四个字时,可以不假思索地唤起一片完整的画面:一些流淌着热血的维新志士,发起了一场旨在革新中国的变法运动,尽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派镇压下功败垂成,六位烈士也血洒刑场。但他们尝试改变的勇气和力量,以及散发出的那种激情和生命力深深感染了后世,从而使一场失败的政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拐点。

  103天的变法试验,试图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一剂清新的活力,让它古老僵化的肢体活动起来。1898年的年轻变法分子们能够感知到,自己是站在一个时代的关键点上。一如康有为在上奏给光绪皇帝的奏疏中所写,“此中国四千年来之变局,亦祖宗二百年来所不及料也”,这种对时代的充分自觉,在今天来看,仍然让人感到惊讶。新旧思想的碰撞,从未像这103天里表现得那样激烈。即使是它以惨淡的鲜血牺牲宣告失败,反对者们仍然难以彻底根除它的影响。对它最激烈的否定,反而导致了两年后几乎亡国灭种的庚子国变,而清末新政的开展,则让曾经合力绞杀戊戌变法的统治者们,不得不咬牙切齿承认它最终的胜利。而终结了这个王朝的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它的精神之子。几乎所有的革命目标,在这短短的103天中都被提出过。革命,只是在它已经铺设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是一段悲壮的传奇。但恰恰是因为它被赋予的意义太过丰富和伟大,它也被披上了神话的外衣。许多历史细节被遮蔽、扭曲和变形,被不同观点、不同派别、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加以不同的解读。虽然每一次解读都赋予它一次新生,但也让它离本真的原形越来越远。

  那么,1898年的那个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好在这场革故鼎新运动距离我们只有两个甲子,往昔的遗迹仍然或多或少地留存于它们原先仍在的地方。尽管岁月有可能改换它们的容貌,但却并没有将它们完全湮没在时代层垒的地壳下。

  历史学家们与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之间锲而不舍的缠斗,也为还原历史的真容提供了一把称手的工具。黄彰健、汤志钧、孔祥吉、茅海建、姜鸣等历史学者胼手胝足,让那些愿意探究历史真相的勤奋者们,可以凿开包裹在戊戌变法上的重重神话,一窥真容。

  尽管,它未必充满正邪大战般的戏剧冲突,未必设定了惊心动魄的高潮和悲壮的结局,未必像戏剧一样引人入胜,像神话一样让人心旌荡漾;即使是里面的主角和英雄,同样存在着人性中的软弱、徘徊、矫饰和虚伪,但这就是真实,这才是历史。唯有真切地回到那个时代,才能让我们真正理解这场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请收下这份来自120年前的导游手册,回到两个甲子前的那个夏天,去见证那些伟大而渺小的人,如何以他们的方式书写了历史。

  详见B02-B07版·主题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