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光灯】
最近一段时间,某网络选秀综艺成为热点。选手王菊在外貌、起点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忽然“逆风翻盘”、爆红网络,吸引了一大批路人粉。而王菊粉丝富有想象力的文案宣传风格成为了吸引注意的关键。“菊话宝典”在让人感叹中国成语蔚为大观的同时,也会生出汉语使用上的隐忧。
成语衍生的应援文案,引发担忧
起初自称“陶渊明”的王菊粉丝们,在粉丝群内将昵称纷纷改为带有“菊”字的名字,数量庞大的带“菊”字短语汇聚在群聊截图上,形成了特殊的喜剧效果,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于是王菊粉丝们更进一步,在宣传中将许多成语加以改动——“物以类菊”形容事物都带有王菊的气息,“菊局可危”表示王菊在票选中落后、有淘汰风险,需要大家多多投票,“欢菊一堂”是指王菊得票领先、粉丝欢欣鼓舞共同庆祝……不得不说,这些“菊言菊语”在原有成语的基础上借势改动,让围观群众忍俊不禁,的确达到了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宣传目的。
不过与此同时,这样的“词语新解”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和疑虑。就以粉丝名“陶渊明”来说,虽然不着“菊”字,但是却巧妙地利用了“晋陶渊明独爱菊”的中国古典文学典故,甫一诞生就令人拍案。但是如果作为粉丝名称、在网络上长期传播,这位昔日的历史人物就不得不“卷入”今日的争议讨论,甚至粉丝骂战之中。于是,收到意见的王菊粉丝也已将名称改为“小菊豆”,与历史人物作出区分。
谐音新解历史久远,并不断延展
利用成语谐音进行新解,从而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最早出自华语广告圈。用短小精悍的宣传语抓人眼球,一直是广告人的大问题。“咳”不容缓、默默无“蚊”等广告文案一出,这种成语新解的方式立刻成为一种解题思路。后来,明星的演出宣传、专辑名称,甚至访谈标题中,也开始将名字嵌套在成语中作出新解。与之相伴,各种谐音的综艺节目名称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
这种形式之所以盛行固然有其优势:朗朗上口,在雅致和含蓄中点明主题,透出一种文化趣味。现今,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流中,粉丝为了偶像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宣发为了影视作品的知名度提升,大量采用这种模式宣传。渐渐的,原有语词有了众多新解。于是,早期偶尔为之的谐音谐趣,演变成了高频率、强行碰瓷的改动。例如最近某部影视剧,为了突出剧名,将成语“表里相符”写为“表里相扶”,解释为“表面和心里都十分相好、喜爱该剧”,这已经十分牵强,早已丧失这一方式诞生之初对汉语巧用的妙趣。
汉语需与时俱进,但不能尬改泛滥
娱乐宣传常常奉行病毒式营销。但是这样大批量、高频率地乱改成语,会让其目标受众受到很多不良影响。很多中小学生在作文、默写时,常常不自觉地混淆正误,不但写了错字白字,更影响了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因此,广电总局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在偶尔使用中,也应该以引号标示被更改的汉字,以示区别。
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不断,正是因为汉语一方面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勾连古今,今人能比较容易地识读古人留下的作品。成语作为表达凝练、意味悠长的语言结晶,在改动中能让人感到趣味,其实是建立在人人明白其原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人们首先正确理解了原词,才能欣赏改动的幽默。而当“尬改”泛滥,人们对成语也产生误读,文化的基础逐渐丧失,艺术的宝塔又建立在什么之上呢?
在动态中维护语言系统生态,在使用中保持成语俗语的标准阐释,打牢了汉语基础,才能谈语言的创新。而对于希望在广泛传播中获得知名度的影视作品和明星来说,巧妙的口号的确可以让人新鲜一时、大量“圈粉”,但过硬的实力、良好的口碑和文化素养,才是让人受益一世、不断“圈粉”的关键。
□薛静(娱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