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特别报道

老浦东人的新生活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6月1日,上海外滩。孙海萍拿着1993年在这里拍的留影,留影以当年陆家嘴为背景,那时的东方明珠塔还没有建好。
6月1日,东方体育中心。殷霞丽拿着当年在家里庭院拍的留影。远处大银杏树边,是她曾经的家。
20多年发展,昔日的烂泥渡路变成了小陆家嘴金融城。图/视觉中国
1990年前,在陆家嘴一带,烂泥渡是有名的贫民区。图/视觉中国

  64岁的孙海萍特意换了件灰色Polo衫,还戴上了年轻时留影必备的墨镜。这天是6月1日,他和爱人殷霞丽,到外滩赴一场拍摄之约。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浦东人,20多年前,孙海萍曾和爱人在外滩留影。那时的陆家嘴刚刚起步,东方明珠建了一半。放眼望去,黄浦江对面高楼无几。

  一晃眼的工夫,浦东开发已经走过28载春秋。

  回想浦东这些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有句邓公的话他记得清楚,“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从乡办企业到私人企业

  旧照片里的孙海萍,穿白衬衣戴墨镜,腰上挂着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大钥匙串。当时,他是上海县杨思乡一家针织厂的工人,每月工资36块钱。

  浦东开发之后,这家工厂因为征地拆迁关闭,孙海萍被安置到了一家棉纺厂。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当时有工厂跑过来和棉纺厂搞联营,“他们拿了6台新的捏线机器过来扩大生产,因为感觉浦东这边在税收方面有政策优惠。”

  再后来,孙海萍又转投一位个体户老板旗下,帮忙运输衣物柔软剂。每次要运6桶100斤装的柔软剂,踩着三轮去送货。

  在辗转更换工作的这些年间,孙海萍眼见着浦东的农田菜地,慢慢都变成了高楼大厦、居民小区。

  工作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孙海萍到了一家做户外产品的私企。他记得,为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当地镇政府免费向这家公司提供厂房。

  殷霞丽也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从生产队到乡办企业,再到私人企业。他们的人生故事中,都打上了浦东开发的时代烙印。

  生活的滋味

  6月1日下午,孙海萍和殷霞丽再次回到他们的老家,动迁前的农家小院。

  小院已经消失。如今已是东方体育中心的所在地。对于孙海萍一家来说,唯一的地标,是仍然长在这里的一棵大银杏树。银杏树边,是他们曾经的家。

  老照片中仍留着那个小院的模样,二层砖楼、院里种有蔬菜、鲜花盛开,殷霞丽蹲在花前微笑。

  大约是2003年,孙海萍一家动迁到浦东三林镇的一个小区。这里汇聚了不少老浦东人。虽然位置稍远了点,但交通方便,开车去外滩附近也就是半个小时的光景。

  如今,孙海萍和爱人都退休在家,两人的生活闲适安逸。爱喝咖啡的他买了个咖啡机,没事的时候就要做上一杯,苦后留香,正是生活的滋味。

  文字/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