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过紧的空域管制,不利于激发各方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抑制整个行业的活力。
据报道,6月27日,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据悉,这是全国首家组建的省级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构。
囿于通用航空产业与社会消费的双重需要,低空开放问题近年备受关注。有媒体曾总结,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文释放低空空域开放信号;2011年,时任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指出全国低空空域的全面开放要争取到2015年实现。但如今距离这一时间表已经过去3年,我国通用航空器“上天难”的问题仍未解决。
近两年,低空开放似有加速迹象。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优化空域结构,推进空域分类管理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建立空域动态管理、灵活使用机制。去年底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也提出,继续推动低空空域开放,简化飞行计划审批报备程序,全力推动通用航空发展。
由这些政策信号到这次首个省级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构成立,都表明低空开放已是箭在弦上。
低空开放的首要问题是安全,其次是空域管制权的协调。也主要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低空开放水平,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这一方面体现在空域管制非常严,另一方面是通航飞行审批复杂,像近几年消费级无人机的“黑飞”现象突出,就有此无奈原因在内。
但低空空域的过度保护状态,与社会需求和通航业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目前的通航业范围,仍主要局限于森林巡防、农林作业、警务巡查等公共领域,不仅规模小,距离市场化和大众也有相当距离。这一现状,既制约了通用航空服务业的发展,也令相关的通航产业、技术的发育受限。
而如果能加快低空管理体系的改革,实现低空开放,不仅有利于我国相关的航空产业,而且,对于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未来物流等产业,也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和空间。
有研究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民航业营业收入6393亿元,若达到合理比例,我国通用航空收入应在640亿-960亿元左右,而实际上仅为80亿元,这与正常规模仍有较大差距。
合理而充分的低空开放,是发展通航业的前提和基础性条件之一。虽说低空开放不是简单放开低空管制权,但过紧的空域管制,不利于激发各方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抑制整个行业的活力。通航业发展要迈入快车道,就必须打破目前的僵局状态,在低空开放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就眼下而言,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在通航飞行和空域审批方面的军民融合与协调,当是紧要之务。
四川“低空办”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要围绕制定规章制度、低空协同空域划设和调整、简化通航飞行审批流程等方面进行试点、创新。应该说,这个方向是比较明确的,也对准了当前低空开放的症结。
对此,不宜单一归因,但不可否认,目前的低空开放和管理水平,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希望,首个地方“低空办”的成立,能在这方面破题,也让低空开放早日“拨云见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