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书评周刊·文学

《在网下》 以小说之“网”捕捉哲学生命

2018年07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在网下》原版封面插画
《在网下》
作者:艾丽丝·默多克
译者:贾文浩
版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年4月

  《在网下》(1954)是艾丽丝·默多克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其能问世可谓不易。此前默多克完成了两部小说的写作,先后投稿给当时的文坛巨擘T.S.艾略特,都被后者断然拒绝,原因是与主编大人的文学观念相去甚远。为此,默多克焚毁了书稿,并发誓不再写小说。然而,对于文学的执着热爱仍旧驱动着她重又执笔,改旗易帜,另投别家,终使《在网下》这部“奇书”得以问世。64年后,这部“奇书”也终于在国内首次出版。

  错位的情爱关系

  即使默多克不写小说,也是世界级著名哲学家了。她生于都柏林,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供职于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哲学系,出版过《萨特:浪漫的唯理主义者》等哲学著作,深受萨特、维特根斯坦等欧陆哲学家的影响,在伦理学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1954年发表《在网下》之后,她对写作的热爱一发而不可收,辞掉了工作,当起了专职作家,一生中共发表了26部小说,并因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先后被授予爵士称号(CBE)、女爵士称号(DBE)、美国艺术学院国外荣誉成员、皇家文学会爵士等称号,并获得了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维特布莱德奖、布克奖等文学殊荣。总而言之,她是撑得起“英国最聪明的女人”这一说法的。

  说《在网下》是部奇书,首先在于它的情节离奇、人物性格乖戾,当做一本通俗小说来读,倒是能够很好地消磨时光。小说的主人公杰克生于爱尔兰,在伦敦长大,以翻译法语小说为生,居无定所,放荡不羁。小说伊始,他从巴黎回到伦敦,打算继续寄居在女性朋友麦琪的家里。然而麦琪准备和别人结婚,毫不留情地将杰克轰了出来。杰克没有办法,转而投奔另一女性朋友安娜,杰克自以为安娜一直爱着自己,希望念及此情,安娜会收留他,可是安娜却想方设法躲着他。安娜推荐杰克去她妹妹萨迪家住,但是杰克觉得萨迪对他们共同的朋友雨果情有独钟,不愿去打扰她。最后,杰克碰到雨果,他才明白原来萨迪爱的人是自己,而雨果爱着萨迪,安娜爱着雨果。

  这种A爱着B,B爱着C,C爱着D的错位情爱关系成为默多克后来写作中常用的结构原型,在默多克看来,在对人物关系各种可能性的探索中,情爱关系可以用来描绘人的意识领域里较为隐秘的部分,从而揭示出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杰克对于几个人关系的误判,其实也是对自我的错误认知,他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太过自信,总爱按自己的臆断给事物下结论,这使他不能看到表象后的真实状况,不了解每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在网下》读到这层含义不能说不“圆满”,读者通过闹剧般的诸种场景,似乎也能各得其所,各有所获。但默多克的意思远非如此。

  “网”是关系,也是控制

  无论是书名中的“网”,还是题献词中的“雷蒙·格诺”,无不昭示着此书与语言哲学的关联。书名即来自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在这里维特根斯坦使用网来描绘概念、理念、思想之间的联系,它具有双重意象,“首先它是一系列社会模式、关系或陷阱,个人意志想要逃脱它,或从它那里解放他人;其次它是概念、理念之网,是人造的,又是难以逃脱的,我们用它来描述真理。”第一点中,人生活在各种关系之网中比较好理解,人际关系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很难逃逸这种关系之网的控制。第二点中,网指代的是语言之网。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对大一统的世界观的追求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在多样化、混乱、无关联的突发事件充斥其间的世界里,人类本能地希望将自身不能控制或不能理解的东西转化为一些确定的、熟悉的认知模式,这样便给人类自身的存在带来一种安全感、可控制感,而语言便是这样一种可以依赖的标准。

  作品中有一个次要人物戴夫,他是杰克的朋友,是一个分析派哲学家。戴夫认为人类应当遵循清晰、实用的规则生活,而不能依据似乎可以宽恕一切的、铺张浪费的、模糊玄虚的观念行事。对实用原则的推崇反映了他具有实用主义哲学的倾向。实际上,后来在美国兴盛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就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为实用主义提供了许多研究载体,实用主义哲学家蒯因在《实用主义在经验主义中的地位》一书中探讨的经验主义五个转折点都揭示出其与语词、句子等的密切关系。

  戴夫是哲学家,然而他与哲学青年交谈的初衷就是劝他们放弃哲学。对于杰克的困难,戴夫也是表现出讽刺与冷漠无情,动用了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唯独不同意杰克留宿的请求。戴夫这样的哲学家深信,我们看到的强大的意象是行为主义的,它与公开的可观察的事件在意义与行动上相联系,除去公开的行为、具有意义的言说,其他的意识问题不具有任何意义。这正如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语言只能描绘、表述真实的事态,确切一点说,只能描绘、表述那些实际的或逻辑上可能的事态。超出逻辑上可能的事态这个范围之外的东西,语言是无力描绘或表达的。这种东西也是不能思考的,因为语言的界限也就是思想的界限。”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念看《在网下》,杰克是“不幸运”的吉姆,一个一事无成的雇佣文人。他生存的外部环境没有发生丝毫变化,他的故事乏善可陈,宛如一场悲剧。然而,杰克的意识领域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这便是小说家默多克企图着力描绘的不可言说之言。

  非语言可接触的真理

  维特根斯坦将道德问题束之高阁,保持沉默。然而在默多克看来,沉默提供给人以反思的机会,使人更加关注自身道德世界的改善。默多克引入了杰克与安娜在哑剧院相遇的情节。哑剧并不借助语言作为表达手段,而依靠演员的肢体动作。在对待艺术的问题上,人类凭直觉、意识,而非语言就可领会其中许多精妙的含义。“艺术基本上需要持续不断地、被有经验的头脑合成。被欣赏或被完成的艺术客体很可能在最复杂的顾客那里存在着差异,达到了即使用最精确的语言来评论也不能揭示的程度。”小说中的哑剧艺术、礼花的绽放都冲破了语言的桎梏,带给人以美,他们的意义在于吸引人对稍纵即逝、特殊事物的关注。

  雨果内心中最具实质内容的能力就是他对个体存在的关注、理解与欣赏。雨果注意细节,从不分类,他认为每件事物都令人惊奇、使人愉悦、复杂且神秘。正如有人所说,“人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感知力,换句话说,是对各种俗常事物的惊讶能力。这是一种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优秀的艺术家会终身保持。而普通人,随着年事渐长,这种能力会日渐退化,代之以僵硬的实用眼光,对周围一切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以至于大美当前,无缘欣赏。”

  杰克为了获得免费食宿,在治疗感冒的实验病房里久治不愈,偶然情况下与雨果同住一室,他们成为朋友,杰克记录下两人的谈话,写出了《无言》这本书。“书名的用意在于表现语言哲学中的沉默概念,即遇到无法言说的经验感受,注定无法用意义固定的语言来表达,这时最好保持沉默。杰克虽受到雨果这种观念的启发,但他毕竟是个以语言为工具的作家,并不甘心屈服于‘网’下,而去努力寻求挣脱‘网’的藩篱之道,将不能言说的说出来。”

  与此同时,杰克也完成了由翻译向作家的转变,他的私人行为与其深刻的道德反思有机地映衬,传达出对于当前人类生存状况的考察。在这里,生命的情感和生命的意志,开辟出辉煌的美学景象,照亮尘世间每一张迷茫的面孔,体现出对于最高本体的终极关怀。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对照一下,十分有意思。小说中第一句话,“我一看见芬恩在街角等我,心里马上明白,出事了。”小说里最后一句话,“‘我不知道啥原因,’我说,‘真是怪事一桩。’”从表面的“有知”到“无知”,再到深层的“无知”到“有知”,那些难以言说的过往成为杰克的精神财富和创作的源泉,正如杰克的独白,悠远而深刻:

  事情一件件从眼前流过,像街上川流不息的行人,每张面孔一闪而过。紧急的事永远不再紧急,过眼烟云而已。所有的工作,所有的爱,追名逐利之心,追求真理之念,生命本身,一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成一片虚空。然而在这个空虚的隧道中,我们带着奇迹般的活力推进,创造我们过去和未来的各种生活环境。于是我们得以生存;时间的流逝、意义的消失、错过的时机、遗忘的容颜,这一切之上,有一种精神在酝酿,在徘徊,直到我们的时刻最终停摆,精神也回归它来自其中的虚空。

  空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是毫无障碍地在终极空间和工具空间任意穿梭的理想,是真理的全部形态,在对空的追求中涌现出真理的全部意义。在哲学家认为无可言的地方,文学家形象化地演绎着无限精彩的言说。《在网下》是默多克小说创作的起点,也是她的文学宣言。

  □范岭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