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健康周刊·医药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健康周刊·医药界

“独角兽”药明康德欲开启“A+H”时代

登陆A股不足两个月;占用募集资金买理财产品、研发费用偏低等问题引发关注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A股成功上市后,“独角兽”药明康德的步伐还在继续。7月1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公司开始谋划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并发行H股。这也成为药明康德登陆A股不足两个月后的又一次重大动作。

  药明康德登陆A股后,股价大涨的同时,占用七成左右的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近几年的平均研发费用不足4%等问题也引起各界关注。

  专家表示,有些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超额情况比较突出,且理财有方,收益较大,但存在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药明康德A股大涨后拟发行H股

  7月1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公司开始谋划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并发行H股。同时,为完成本次发行上市,董事会同意其转为境外募集股份有限公司。药明康德此次发行的股票均为H股普通股,以人民币标明面值,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

  公告显示,从拟上市方案来看,药明康德H股发行方式为香港公开发行及国际配售。发行的对象包括符合相关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及依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权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的境内合格投资者。另外,在符合香港联交所要求的最低流通比例规定的前提下,药明康德称将由公司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确定发行规模。具体来看,药明康德此次发行的H股股数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10%(含)-15%(含)(超额配售权执行前),并授予承销商(簿记管理人)不超过前述发行的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

  2007年,药明康德在纽交所上市。2015年4月,药明康德以33亿美元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同月,公司通过分拆子公司合全药业挂牌新三板。2017年6月,子公司药明生物登陆港股。今年5月成功登陆A股后,药明康德连续收获16个涨停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港股上市成功,药明康德有望成为第一家A+H股独角兽药企。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01家A+H股公司。

  第三方医药服务体系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表示,A股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而药明康德的业务中包含国际化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谋划港股上市,成为A+H公司,对药明康德来说,确实是很好的选择。

  药明康德7月5日在给新京报记者的回复中表示,谋划港股上市的考量在于,作为一家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拥有26个分支机构,服务全球3000多家客户的跨国企业,同时有A+H股融资平台有助于公司国际化,提升公司的国际知名度,提高公司在全球领域的竞争力。

  募资买理财产品 研发费用不高

  药明康德主要从事小分子化学药的发现、研发及生产全方位一体化平台服务,同时也从事少量的大分子生物药业务和医疗健康科技服务等其他业务,以全产业链平台的形式面向全球制药企业提供各类新药的研发、生产及配套服务,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

  根据药明康德今年4月发布的招股意向书,IPO发行数量将不超过1.04亿股,预计募集资金使用额为21.3亿元人民币。与此前招股书披露的计划募集资金57.41亿元相比,拟募资额度减少约63%。

  值得注意的是,药明康德此前一份关于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引发关注。

  6月5日,药明康德公告称,药明康德及其子公司累计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总额为14.99亿元。这也意味着,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额度占公司募集资金的七成左右。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向注重研发的药明康德相应投入并不高。2014年至2017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3亿元、1.43亿元、2.14亿元、3.0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13%、2.93%、3.5%、3.94%。

  药明康德方面解释称,A股募集的资金用于三个项目。由于项目的建设实施周期较长,款项分阶段支付结算,因此短期内有部分募集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和募投项目建设实施进度的情况下,公司利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保本型理财产品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进行适度的低风险短期理财,能获得一定的投资效益,提高闲置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公司股东谋取更多的投资回报。按照公司战略实施进度,该部分资金最终还是会按照计划投入主营业务,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

  对于药明康德而言,大笔资金投入到理财产品上并非首次。药明康德招股书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9月30日,药明康德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总额约为33.59亿元,分红收益约为3亿元。同期,药明康德2014年到2017年9月30日的净利润总金额约为30.13亿元。也就是说,在上市前的四年,理财投资收益总额占药明康德四年净利润总额的9.96%。

  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些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超额情况比较突出,且理财有方,收益较大,但存在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对上市公司来说,要尽量选择持牌正规大型的金融机构;对监管方来说,则可以增加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