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真正尊重用户隐私权,怎会“展示好友去过餐厅”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视点

  

  平台推出的类似的功能,总是先开一道门,再不断地往上打补丁。保障用户权益永远是滞后的、被动的,这是该类产品的通病。

  据报道,当你打开大众点评,只要按照指引,使用微信登录,让平台“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然后与好友分享动态,你就能获得5元奖励。仅仅有奖励还不够彰显“诚意”,平台还会异常“执着”地帮你跟好友共享信息,好友会看到你最近去过哪些餐厅店、参观过哪些景点、住过哪些酒店,关都关不掉。

  那么问题来了,这五块钱就能让用户出让隐私了吗?面对网友对隐私的担忧,7月9日下午,大众点评回应称,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用户选择该功能后,即可一键停止关注微信好友,并取消微信好友对自己的关注。

  我们已经熟悉了这种“先出产品,后解决问题”的互动模式。问题是,为什么不在该“共享模式”推出前,就把功能完善呢?为什么产品在诞生前,忽略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保障用户的权利和权益,不该是一个合格的、安全的产品必备属性之一吗?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这样的产品其实就不该出现;而回答不好这些问题,这样的产品就永远带有问题。

  一个值得说道的现象是,平台推出的类似的功能,总是先开一道门,再不断地往上打补丁。保障用户权益永远是滞后的、被动的,这是该类产品的通病。

  不少用户吐槽,大众点评的“共享模式”在折叠页面里,是在用比蚂蚁还小的字“提醒”用户他们要干什么。之所以还有“提醒”,是因为根据2016年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

  但是当规定被“折叠”“缩小”,甚至主动帮你“打钩”执行时,其实际效力也就打了折、打了问号,平台对用户权益有意无意的漠视也早已是司马昭之心。

  其实,类似的操作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了,“允许某某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也几乎成为诸多APP平台的使用大前提。一旦你轻点授权按钮,让渡了自己的隐私,分享了这套关系链,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平台通过大数据,可以清晰地知道你到过哪些地方、吃了什么、做过什么,甚至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还能预测你会去哪、会做什么。如此一来,用户早就毫无隐私可言。

  当用户保护个人隐私的需求与平台逐利的本质相交锋,平台因在技术上的主导优势而占据上风,用户只能通过投诉或用脚投票来迫使平台“打补丁”。而要想赢得这场“战争”,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致规定平台保护用户隐私的要求,提高其违法成本,从根本维护民众利益。

  □与归(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