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城事

5000年前“山东大汉”身高达1米9

出土于焦家遗址,这具骸骨的出现引发学术界对古代人类体质发展状态的重新认识

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M184墓出土的身高1.9米男子骸骨,其葬式为大汶口文化葬式中的仰身直肢葬。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焦家遗址中出土的彩绘陶,既是生活实用器也是墓葬内随葬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身材有多高?昨天,一位身高1.9米的“山东大汉”现身国家博物馆,他来自约5000年前。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局、济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昨天在国博开幕。这位大个子古人的出现,曾引发学术界对古代人类体质发展状态的重新认识。

  此次展览是国博全国考古发现成果系列展之一,将持续至9月9日,展出物品绝大多数为焦家遗址出土。另外,上周,“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作为该系列首展,已经登陆国博。

  

  该“山东大汉”为目前焦家遗址最高

  这具骸骨来自山东济南章丘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部族首领大墓M184。

  据考古人员介绍,墓主为男性,身高经实测1.9米,为目前焦家遗址出土最高的男性。墓内一棺一椁,内外相套。棺椁之间和主人身上放置了18件陶器、玉器随葬品,其中一件玉钺长达18厘米,是焦家遗址目前所见最大玉钺。

  昨天,这座墓被“搬到”展厅中。墓主人骸骨和随葬的礼器全部经过复原,采用等比例原状陈列的方式,展示当时的礼仪形式。记者看到,棺椁之间摆着数只陶器,墓主人遗骸间散落着各式玉器。

  焦家遗址出土多名高个子首领

  “很难想到,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山东人身高就已如此伟岸”,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焦家遗址考古领队王芬称,提起远古时期人类,以往大多研究者和公众认为当时生活艰辛和环境恶劣,所以人身躯矮、体质弱。“但焦家遗址的发现颠覆了这种认知,让我们从全新视角重新认识古代人类体质发展状态,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这样的伟岸身材,成为耐人寻味的历史之谜。”

  王芬称,高个子在焦家遗址大墓中尤其多,类似“山东大汉”M184的大墓还有几处。

  她表示,据专家推断,这些墓主人身材如此高大,可能因为当时农耕时代广泛种植谷物和饲养家畜,食物更加丰富和稳定,营养充足导致身体素质提高。

  同时,墓主人在部落中等级都较高,占有的物质资源更丰富。也有专家认为身高可能与地域分布有关。

  ■ 现场

  保持陶器发掘时状态

  除了M184墓,大型墓M152也被还原在展厅中。墓主为老年男性,共39件陪葬品,均按被发掘时的情形加以复位。

  记者注意到,现场有一些陶器中仍装满泥土,保持了考古发掘时的状态。

  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王月前介绍,考古成就展与普通文物展的不同,就在于其“考古味”。“不求将文物打磨得多精美,而是营造‘铺天盖地’的效果,将发掘到的文物展现给观众。”王月前说。

  此次布展的重点,就是M184墓的还原。布展人员花了3周时间,仿照发掘现场布置了展区。“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尽量多地把考古现场复制到展厅来,再附带简单说明,就能给观众直接感受。”

  在国博首个全国考古发现成果系列展——“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上,这样的“考古味”也无处不在。最明显的是,展览特别设置了考古科技环节,介绍了此次考古的过程,以及各类高科技在这个全国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中的应用。

  ■ 介绍

  大汶口文化 距今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为龙山文化的源头。

  龙山文化 距今约4000年前,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其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

  ■ 焦家遗址

  本次展览展出了焦家遗址文物中的精华,共有230余件文物展品亮相,包括玉器、白陶、彩陶、遗骸等。

  展览分为横空出世、王者之城、礼制先河、工艺流变4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焦家遗址的发现和基本概况、遗址从大型聚落到中心城邑的演变历程、墓葬中折射出的社会分化与礼仪制度以及焦家先民高超的制陶治玉工艺发展。焦家遗址发掘内容绝大多数属于大汶口文化,此外还包括少量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灰坑。

  展览最引人注目和重点呈现的部分,就是场景还原的M184墓。该墓是焦家遗址最有代表性的大墓,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墓葬形制与工艺水平。

  1 揭示黄河下游社会阶层分化

  焦家遗址主要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距今5300-4600年,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该遗址为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古代社会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线索。

  其墓葬材料极为丰富。大型墓葬棺椁俱全,随葬品有玉钺、玉镯、陶高柄杯、白陶器和彩陶等,大墓附近还发现了20多座陶器或动物祭祀坑。

  考古人员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期到晚期,墓葬分化趋势不断加剧。另外,高达62.8%的葬具使用率,在同时期其他墓地中极为少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对记者表示,焦家遗址发掘的意义在于,多年来考古学家苦苦寻找黄河下游社会阶层分化的证据,但都没找到,而焦家遗址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2 展示大汶口文化居民拔牙习俗

  焦家遗址不仅证明了阶层分化,也呈现了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的社会风俗和礼仪。

  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王月前提醒记者注意展厅里的两个头骨。头骨有着明显的变形,其枕部变窄,专家认为这可能是长时间仰卧于硬质器具之上导致的颅骨枕部扁平。

  王月前说,这是大汶口文化居民中普遍存在的习俗,一般男性变形率高于女性。另外,焦家遗址中的人还有拔牙的习俗,两个头骨的中门齿均被人为拔掉。

  考古人员研究发掘出的头骨后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一般在13至21岁之间青年时期拔牙。一般拔除上颌的一对中门齿、侧门齿或犬齿,以拔除一对侧门齿居多。相关研究认为,这一习俗是远古先民青春期以后男女已婚的标志之一。

  3 出土早期礼仪制度证据彩陶等

  遗址内不但有夯土城墙、护城壕沟、大型聚落居址等设施,更有大批高等级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白陶和彩陶高端产品,形成了十分稳定的礼仪制度和文明化标志。

  这些与早期礼仪制度相关的遗存证据,为深入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礼仪、宗教、思想和艺术等提供了罕见的实物资料,“礼出东方”的展览名称即来源于此。

  根据研究成果,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王芬表示,焦家遗址地处黄河下游,居于文明起源核心地域之中,其深入发掘和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形成与发展特征。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