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教育周刊·专题·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教育周刊·专题·人物

孙清亚 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打造心中的“巴学园”

2018年07月2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孙清亚,北京市骨干教师、石景山区青联委员、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1999年进入北京市京源学校任教,后担任北京市京源学校教学副校长,兼任北京市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执行校长,2018年6月加入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担任中方校长。

  “这边是心灵小屋,孩子们可以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说悄悄话;这里会建成圆形的社团活动区,供孩子们开展合作讨论;这个篮球场还专门设计了看台,因为我们不仅要培养选手,还要培养高水平的观众……”谈起建设中的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年过不惑的孙清亚兴奋得像个孩子。他说:“从业近二十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平台,可以实现我的教育情怀。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创造我心中的‘巴学园’(理想校园)。”

  而这份教育情怀其实源于孙清亚的成长经历。

  理想萌发 让学生不要有自己身上的不足

  “我既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孙清亚出生在苏北农村,他回忆,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没电没路没文化”。“冬天我们上课在冰窟窿里,窗户也没有玻璃,趴在书桌上睡一觉醒来,就是一头的雪。我的父亲打工好几个月,又卖了家里的口粮才勉强凑够我的高三学费,当时我哭了一中午,立志一定要考出来。”那年,孙清亚的高考分数超过了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但他的第一志愿却填了首都师范大学。“因为那时首师大是免费的。”

  然而,作为高分学霸的自豪自信在进入大学一个月后便荡然无存,孙清亚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有的同学组织能力强,有的同学能歌善舞,而我普通话不好,连打球都不会。我甚至产生了自卑情绪。”尽管孙清亚最终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但这段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说:“我自己没受过‘好的教育’,但我要给学生最好的教育,让他们不要有我身上的不足。”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近二十年间,孙清亚从未停止探索。

  他认为,好的教育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满足学生成长的真实需求,指向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但孙清亚发现,现实中“假教育”太多,许多教育者片面追求分数。当北京市京源学校高考连续十二年本科率100%、重点率95%以上时,作为教学副校长,孙清亚却十分冷静,在毕业典礼上,他发表致辞《你的高考成绩将一文不值》,提醒学生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也反思学校的教育应如何改进。

  实践创新 把世界变成孩子的课堂

  几年前,孙清亚带领北京市京源学校的学生去长白山科考,要求学生分组生火,然而在考试中燃烧知识点能拿满分的学生却花了20分钟都没法生出一堆火。这件事让孙清亚反思:知识与智慧之间,到底有多远?他的结论是:它们中间隔着实践与体验。因此,他全力推动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在担任北京市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执行校长期间,他给全校同学送了一份特殊的儿童节礼物——8只小兔子,并组织开发了一系列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亲自养兔子、打扫兔舍,还在学校图书馆阅读关于兔子的书籍,在语文课上写《兔子安家记》,在生物课上研究兔子的生活习性,在数学课上计算怎么养兔更经济。他说:“现在的学习需要还原,把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中。”

  与此同时,孙清亚还提出了“在地课程”的概念,将学校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社会作为学习的案例或素材,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他的引导下,体育老师依托附近莲石湖公园的环湖自行车道开发了在地骑行课程;书法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八大处拓碑练字……

  孙清亚说:“传统课堂教学像封闭的篱笆墙,学生的视野被固定在教室里,缺少直接体验和自主探索,我们的尝试是通过‘无边界学习’,把整个世界变成孩子的课堂,这样的课程正是落实真教育的载体。”

  “很多校长清楚地记得每届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名校,但能说出学生考上了哪个专业的校长却不多,能说出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的更少。事实上,校长不应该像铁路警察一样只管一段,而是要追踪孩子的成长,关注他离开学校后的下一段人生,从中去总结反思教育的真谛。”

  从多个学生的成长路径中,孙清亚观察到:让学生沿着“兴趣-乐趣-志趣-志向-抱负”的路径向前发展,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地学,疯狂地玩,才能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今年6月,他离开耕耘了近二十年的公立教育体系,加入刚刚成立的国际化教育学校——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担任中方校长。

  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国际化新型学校,北大附属益田同文学校占地230亩,投资额高达12亿,拥有高标准的硬件条件。在孙清亚看来,对于一个专注基础教育的人来说,这所学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是一块极具吸引力的试验田。

  “它让我有机会接触到3-18岁不同年龄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我希望把过去二十年中的想法和尝试在这里做深做实,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研究教育规律。”

  ■ 对话

  打造第三代学校 定制精英教育

  新京报:你在公办教育体系深耕近20年,为什么愿意投身这所新学校?

  孙清亚:这是一次奇妙的缘分。其实几年前,我曾画过一张图,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校园,北大附属廊坊益田同文学校的设计图竟与我的画十分相似。

  而在与北大青鸟文教集团副总裁、北京青鸟同文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彤第一次见面时,我惊讶地发现这所学校的育人理念与我高度契合。它的办学理念是传承北大精神,回归教育本真;育人目标是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培养德才群美体全面发展的人。这和我对真教育的追求,和我过去数年的探索不谋而合。郑彤也感叹道:“和清亚校长仿佛是相互等待了二十年。”

  新京报: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回归教育本真”的理念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孙清亚:确实,许多家长了解我们的理念和课程后先是很感兴趣,但最后又来问我:“几年后孩子中考高考一定有把握吗?”需要强调的是,北大附属益田同文学校重视成绩,但不以追求分数为唯一目的,家长需要认同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这所学校并非普惠性学校,而是为京津冀地区精英人才子女量身定做的精英教育。

  新京报:与其他国际化学校相比,北大附属益田同文学校有什么特色?

  孙清亚:与第一代私塾式学校和第二代标准化流水线学校不同,我们建立的是一所第三代学校,以创造优质生活为总图景,学校教育高度体现个性化,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同时,我们将借鉴并融合国际化的高质量教育——IB国际课程,并发挥本土优势和本土特色,构建自主课程体系,比如开发廊坊在地课程、举办同文时事论坛等。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本版图片/资料图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