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体育新闻·论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体育新闻·论道
上一篇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2018年08月05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随笔

  

  这个夏天很热。在世界杯大潮过后,滚滚而来的热浪,把许许多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逼进了空调房。

  这个夏天很冷。在前两年的“伪高潮”过后,越发谨慎的投资者捂紧了钱袋子,把一干体育产业的投机者们晾在了沙滩上。

  对于中国体育产业来说,从2008到2018,整整十年过去了,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没变的是这个产业一直以远高于GDP的增速在迅猛发展。

  没变的是体育用品业,这个原本从属于体育产业的外围行业,依旧占据着半壁江山。从市值过千亿利润过30亿的安踏,到掀起“时尚民族主义风潮”的李宁,体育用品品牌仍然在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

  而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以职业体育为代表的竞赛表演业,则继续叼着“赛事IP”的馅儿饼,追逐着未来某个时点实现赢利的梦想。

  从世界杯到欧冠、英超,从NBA到ATP、WTA,处处可见中国赞助商和投资人的身影,中国企业不仅为国米这样的豪门输血,即便是斯诺克这类渐如昨日黄花的运动项目,也因中国市场的热情而豪情再生。反观我们的中超和CBA,各家俱乐部依旧是亏损、亏损、亏损。

  在前几天的一个论坛上,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耐心”二字。的确,“IP”的打造需要时间,体制机制的改革到位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体育消费习惯的养成更加需要时间。供给侧改革的活儿,可以靠政策、靠投资去干一干,但是消费侧的激活与爆发,却是一件需要时间去积累的事情。光在屏幕前看球还远远不够,不去踢、不去训练、不去买票或者付费看球,不买正品装备,相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又能卖给谁呢?

  当然,对于市场的经营主体来说,彻底失望不如退出,抱有希望就低头前行。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捷径可走的领域。

  当然,不变中蕴含着变化。

  尽管掀起产业投资热潮和创业热情的“46号文件”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式产业发展的烙印,有太多诸如税收优惠、产业要素放开等企业热望的政策法规尚未落地,但体育产业在经济转型、拉动内需、增强百姓获得感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从国家领导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指示到各地大干快上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都在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当下及未来赋能。而体育培训、体育健身、大众体育活动等领域能够在产业投资一片冷寂中闪烁着亮点,也用事实证明“厚植消费土壤才是一个产业真正成长的基石”这一最朴素的市场原理。

  时光如白驹过隙。十年间有很多企业诞生,也有很多企业倒下。转眼间2022就要到了,但是永远不要去夸大一项国际性综合性体育盛会对一个产业的影响。金牌固然已经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但只有体育真正成为教育的基础,进而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才是这个产业真正爆发的时候。

  □张庆(关键之道总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