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目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目击

儿科急诊“医”夜

2018年08月05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8月3日21时7分,北京儿童医院,33岁的急诊科大夫赵光远当晚值夜班,正在一边接电话一边操作电脑问诊病人。
8月3日22时43分,急诊病床上,患儿家属在孩子身边睡着了。
8月3日22时20分,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们站在急诊室,一些家长连鞋都顾不上穿,赤脚来求诊。
8月3日23时25分,急诊科大夫赵光远为病人家属讲解用药注意事项。
8月4日5时2分,急诊科大夫赵光远在查看患者的检查数据。
8月4日5时13分,急诊科大夫赵光远坐在诊室内等待病人就诊。
8月4日6时4分,急诊科大夫赵光远在查看一刚出生3天新生儿的胸腹联合片。

  晚上八点,一身绿衣的赵光远走到了工位,不用“发号施令”,甫一落座,抱着孩子的家长们就自动“就位”,从他的椅子旁一直排到了急诊室门口。

  这是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普通的一天。夜班大夫们换好衣服、戴上口罩,开始了夜间的接诊工作。不大的诊室里,从襁褓中的新生儿到个头不小的青少年陆续来去,赵光远像一个老练的侦探,有条不紊地解决纷至沓来的各种问题。

  “他是怎么摔的?”

  “那天家里洗了葡萄,不小心洒地上,他踩着了。”

  “葡萄?葡萄这么小,一脚就给踩瘪了,怎么会摔倒。”

  “他有点头晕。”

  “那可能不是倒了后抽搐,而是抽搐后腿软倒地,你们之前没有发觉?”赵光远一边说着,一边掏出笔记录病历并开出处方。

  7月30日,山东少年李树(化名)在家摔倒并出现抽搐、翻白眼等症状,在当地两家医院治疗后,病情没有完全好转。8月3日晚上他被家人推进了北京儿童医院的抢救室。李树妈妈介绍,摔倒后李树的血压一度升高超过240,去了当地两家医院,也没有查出所以然。

  “多线程”工作

  并非所有孩子都像李树那样被送进抢救室。两个小时中,急诊科迎来一个小高峰,肢体抽搐不听使唤的、发生车祸失去意识的、还有误食了药片的、或仅仅只是发热感冒……患儿和家长聚在赵光远桌前,赵光远沉着地让他们做检查、门外留观,或拐个弯去排十点前的内科大夜班的号。

  赵光远说,急诊大夫也要做大量筛查工作,很多孩子病情比较轻微,有的感冒发烧,还有粗心的家长怀疑孩子眼内长了异物,送到后发现只是眼屎。也有孩子病情危重,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此前曾出现家长以为只是普通黄疸,送到后孩子已经去世的情况。所以,急诊不怎么恪守“先来后到”,而是“急症优先”。队末排了新患儿,他总是先问两句情况,以防耽误治疗。

  为了让工作效率最大化,“装备”都被分配在了最顺手的地方——听诊器卧在肩上,小手电搁兜里,一抬手就能拿出来,胸前的口袋准备了两支笔,一支自己用,一支给患者家长用。桌上靠近左手的地方放着一个小玻璃瓶,里头装着快用没了的胶水。来了检查结果,他一眼看完,一手在一角粘胶、利索地贴在病历本上折好合拢,以防家长弄丢。旁边一沓黄色的纸张,有时写下具体的检查事项,提醒家长;有时记录患儿的下一步治疗,贴在病历里,提醒自己。一角还有瓶消毒液,方便随时清洁双手。

  这个今年33岁的年轻人,已经在急诊科工作了四年,算是这里的“老资历”了。急诊室比普通门诊更繁忙,不断有家长进出,经常打断医生对前一名患者的诊断,赵光远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多线程”工作模式,在不同病例间“无缝衔接”。

  青丝熬出白发

  时钟指向深夜11点,急诊室难得平静下来,赵光远得以歇口气儿,他和同事聊了聊新收治的病例、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病历本,然后给自己和同事拿了瓶饮料,一口气喝了个精光。来病人的时候是急诊医生最精神的时候,诊室空下来,反而困倦,尤其到了后半夜,实在熬不住了就在座位上眯一会儿。

  夜班时间是晚上八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正好十二个小时,上完后精疲力竭,这让他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专心补觉。

  “到了夏天,孩子出门玩耍,来急诊的外伤就变多了,秋冬季则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相比之下,现在是急诊病人较少的时候,凌晨两三点之后会清闲一点。秋冬季一整夜都是里三圈外三圈,完全没有休息时间。”他开玩笑,急诊大夫都年轻,自己算是“老”的了,再老的熬不了这个夜。

  不过,对赵光远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难的,偶尔遇到过于激动的家长,小孩只是单纯发烧,非要让医生最先看,不看就破口大骂,这种情况才令他头疼。还有的患儿因家长疏忽或家庭条件原因,耽误了治疗,这让他最难受。

  几年的急诊生涯,赵光远的头上长出了白发,埋头写病历时分外明显。

  “我记得特清楚,第一根是来急诊第二个月长的,之前在其他科室也熬夜,但是没出现这情况。”他一哂:“之前还会拔,慢慢的越长越多,就不管了,再拔要拔没了。”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