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文娱新闻·揭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文娱新闻·揭秘

《大众力学》10月乌镇戏剧节首演,导演李建军为寻素人开工作坊,表演零经验能通过排练上舞台

阿姨训练3个月就能上戏剧节舞台?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大众力学》同名表演工作坊,参与的都是零表演经验的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能看到不少热爱表演的阿姨们在认真训练。新青年剧团供图
导演李建军在工作坊结束后。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戏剧导演李建军与他的新青年剧团今年新作是一部叫《大众力学》的作品,将于10月在乌镇戏剧节首演。乍一看这部戏的戏名有点悬乎,而《大众力学》组建演员的方式也更为特别。从7月开始到9月,李建军为给这部戏挑选演员组建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坊,而工作坊面向大众招募时强调——只接受完全无表演专业背景的素人。

  《大众力学》受美国短篇小说家卡佛的同名作品启发,但李建军想将其聚焦在“普通人的表演梦”,因此为征集到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普通人,新青年剧团发布演员招募信息几乎没有门槛。“无表演经验,但有意愿登台表演的普通人”“职业、年龄不限,非文化艺术行业者优先”“欢迎你携带自己最想表演的一个角色或一段独白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新京报记者也作为一个符合要求的“素人”亲身体验了一次“大众力学表演工作坊”,在工作坊中我们与坐50个小时火车来从零开始接触表演的罗阿姨、咖啡师、心理咨询师甚至算命先生一起,在一场场表演训练游戏中为读者揭秘这位总是爱进行戏剧实验探索的戏剧导演,如何把一群本与表演无缘的素人带上舞台。

  现场体验

  训练游戏化要求素人放下“演”

  工作坊举行的地点并不固定,记者体验的这期在菊隐剧场的二楼排练厅,为了素人们能有时间参加训练,工作日里工作坊都安排在下班后的时间,从17:00开始持续到22:00。

  进门时,李建军导演已与二十余位素人围成一个小圆在做热身训练,在副导演的指导下进行发声练习。工作坊的训练不是帮助素人学习表演,而是重在通过“游戏”互相交流,从人与人的日常碰撞中寻找灵感,这也切合“力学”这一名词,在剧场中素人与素人、与导演、与空间之间显露着力的相互作用,发酵着蠢蠢欲动的戏剧元素,催生出最终的《大众力学》。

  发声训练结束后,副导演指导大家围了更大一个圆,开始新的“游戏”。规则是大家由一个大圆向圆心聚拢,当给出指令后,大家可以开始向圆心迈步, 但如果有两个人同时移动,就要退回重新开始。游戏的难点在于,每一个参与者要在直视前方时用余光感受彼此的意图和气息,要移动的人也不能给出自己将要动的信号,对彼此动与不动的判断,全凭在最细微处的捕捉。此时李建军导演从座位上站起来,不时走动观察着游戏中的素人们。很快这个游戏就显现出了困难之处,由于规则设定不允许有两个人同时移动,所以几个人偶尔同时迈步的“默契”让大家有些懊恼,直到游戏进行了四五十分钟时,大家默契才慢慢变好,圆一点点缩小。

  这只是工作坊中李建军设置的其中一个“游戏”,前置的训练项目目的是为了打消平常独来独往惯了的素人“破冰”。而在记者所参加的这一阶段工作坊训练中,素人们接受的“游戏”训练还包括:信息传递干扰游戏、YES/NO观点反馈游戏、围圈自我介绍与独白分享、圆圈模仿游戏、集体演出个人自备独白与《大话西游》、《麦克白》独白等等,游戏训练的内容会不定期更换,李建军表示所有游戏的目的是“素人没有那么多经验,所以我们的游戏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清晰,能让素人快速理解怎么做。一个是有趣,在这个游戏中素人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基本的游戏建立之后,我们还会定期加入新的素人,因为游戏需要更多的破坏者,每次排练也会有新的调整。”

  以记者亲身体验后的感受来说,大众力学表演工作坊其实并不针对表演专业训练,素人被要求不需要剥离自己生硬地扮演别人,而是更强调如何在时刻变化的未知环境中用自我去应对,每位素人面对变化指令时最原始的反应才是排练厅甚至未来舞台上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比如跟随音乐做肢体即兴游戏中,阿姨就跳起了广场舞,内向的男生甚至扎起了马步打拳,而一旁李建军只是在大家“表演”结束后引导如何再创造刚才展现的肢体动作,强调的都是“开放式答案”。

  揭秘初衷

  “演员”太功能化素人的“失误”更具戏剧性

  提及此次起用全素人演戏并组建工作坊的目的,李建军坦言自己最受不了的是中国演员演外国人的故事,“演员在舞台上戴着假发头套,画着眼线,特别的假”,于是他为追求舞台上的“真实”,一直偏爱“素人演员”,2013年作品《美好的一天》中,他就由19个讲述者在剧场里讲述他们人生中的真实经历。演出时,讲述者每人携带一只话筒和一个发射器,每个讲述者都有一个独立的频道,整部戏的“游戏规则”是,观众借由手中的半导体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人来听,也可在若干个频道间切换获得蒙太奇式的体验。“《美好的一天》里,素人本身的社会身份就是故事文本,我不采用演员是因为演员的身份更功能性,演员是在舞台上过了角色的一生,而素人自己会在舞台上讲述他的故事,表露他的情感。”

  虽然《大众力学》此次也没有剧本,但这部剧依然不缺少“戏剧性”,李建军觉得戏剧性就在这些素人演员身上。李建军说:“他们在舞台上一次次独白,是对他们现实生活、身份的逃离,把这个揭示出来就相当于传统戏剧中的悲剧性。”在李建军看来,素人的身份在进入舞台后会和他们生活中的身份产生一种关系,舞台上渴望“扮演”的角色指向一种实际生活里的“缺失”。

  素人的舞台经验自然不会十分丰富,而那些可能算是“失误”的片段在导演看来正是素人演员身上的戏剧性和魅力所在。李建军回忆过往一次演出中的体验,“我们曾有一个电焊工素人演员,在他第一次上台的时候他让观众等了两分钟。在剧场里两分钟是很漫长的时间,观众屏住了呼吸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我也很紧张。他停顿了两分钟后说,‘我先给大家唱首歌吧。’,唱了半首跑调的歌后他恢复了平静,调整了气息后开始了表演。这一个小插曲就是一种戏剧性,他让所有的观众对他产生共情,对他非常的认同。”

  ■ 素人演员们

  李建军对这部戏的构想是大众的社会身份要体现丰富性,有小孩有老人,有各个阶层职业,呈现芸芸众生的状态。最终的演出预计会从工作坊中挑选20-30人参与,剧团在北京、上海、乌镇等不同的演出地还会在当地寻找新的素人加入,演员暂时未定。

  ●坐50个小时火车而来的罗阿姨

  来自四川攀枝花米易县的罗阿姨通过朋友圈了解到工作坊,没有年龄、性别、专业背景的限制这一点瞬间吸引罗阿姨,于是她特意坐50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培训期间就一直住在青旅。罗阿姨说自己骨子里有点“野”,平时就喜欢一个人出去旅游,喜欢跳出舒适区,多尝试新鲜事物。罗阿姨说:“我家在大山里,能获得这次训练的机会内心是窃喜的,每一个训练都有趣”。罗阿姨之前对“戏剧”的了解是“去莫斯科玩看过两次芭蕾舞,也看过上海的一个音乐剧”。罗阿姨觉得自己在这次工作坊里“获得身心的快乐”。

  ●为打破“年龄社交恐惧”的刘先生

  刘先生曾卖过一套房子独立制作话剧并巡演过,但从未上过台。因为一直在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刘先生觉得自己有“年龄社交恐惧症”,“这次碰到原来工作氛围中没有接触过的年龄都比较小的朋友”,所以对于刘先生来说,他训练中的困难是要和比自己晚一辈的人做形体游戏,在舞台上跳舞、模仿他人,让他最初放不开。“但是导演很会设置规则,调节气氛,我之前参加的工作坊都是直接拿片段演,这个为素人设的工作坊我觉得是教授一种方法——如何在自己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案。”

  采写/新京报记者 田偲妮 实习生 张馨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