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众筹看病,别总让“感动挂脸上质疑上心头”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让感动始终挂在脸上,让质疑不再形成困扰,这个要求并不高,但不能总是遥不可及。

  8月初,37岁的武汉人刘凌峰患胃癌晚期仍乐观面对一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此后有网友质疑其家境富裕,有10多套房产,但家人仍通过轻松筹募集30万元治病款项。8日下午,轻松筹平台回应南都记者称,已派工作人员到刘凌峰所在医院核实情况,确认病情属实。已筹得的30万元经提现审核通过后,将打款到医院对公账户中。关于财产情况,平台表示,患者家属否认家境殷实,待病情稍缓将会详细回应这个问题。

  7月29日,刘凌峰的一篇长文几乎感动了整个朋友圈。在文章当中,他希望大家敬畏自然规律、敬畏亲人、敬畏身体。31日,他又在朋友圈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拥抱每一个认识的人;跑一次马拉松;带儿子去钓鱼、野营、夜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陪妻子走更长的路等。微信好友不仅相互转发,而且彼此提醒,别把跑步、钓鱼甚至陪亲人等,都熬成一种奢望。

  只可惜刘凌峰众筹看病,仍没有跳出固有的套路,仅仅几天后,质疑声如期而至,网民脸上感动的泪水还没有干,质疑就袭上了心头。

  这类众筹看病一旦出现质疑,不管最终的真相如何,都会对患者和捐助者构成较大伤害。在这方面,众筹平台理应通过更完善的规则和更细心的服务,来避免出现质疑。

  首先,要严格把好救助资格的审核关,这是减少质疑并确保众筹看病模式健康发展的基础。

  其次,在确保救助对象具有相应资格后,对于可能出现的质疑,平台应该提前预见并做好防范。对于财产的调查和病情的核实,通常是出现质疑后才进行,等到那时再调查核实,即使患者本人过得了硬,但患者和捐助者相互之间的伤害已经形成。因此,这些工作应该做在前面。

  此外,提前掌握信息后,还必须全面和及时公开,不能等人查询甚至等人质疑后再去公开。接受救助的患者,有义务满足他人的知情权,不能因为自己经得起质疑,就可以消极对待或不愿公开。

  社会上并不缺乏爱心,但缺乏科学合理、经得起质疑的救助方式,能够为患者筹集到多少善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善款毫无争议地交给患者并用于治病。让感动始终挂在脸上,让质疑不再形成困扰,这个要求并不高,但不能总是遥不可及。

  □罗志华(医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