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博士夫妇怼郭德纲:别急着批判“公式相声”

2018年08月1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赵斌

  权且言之

  博士夫妇对相声目前笑点陈旧,或者简单搬弄网络段子的批判,的确戳中了当前相声艺术的痼疾,或者说“痛点”。

  演艺圈的新闻,大多带着花边的甜腻。最近火起来的一则新闻,则带了点“学术性”:上海交大说相声的博士夫妇在一则电视节目中,极力倡导他们研究的“新语相声”,他们自创相声公式,“看轻”传统相声的基本功,认为可以计算“笑果”,实现量产,并怒怼持不同意见的评委郭德纲,因而引起一同参加节目的选手以及网友的吐槽。

  博士夫妇引发众怒原因在其“态度”

  郭德纲本身是争议人物,倒郭的网友其实也不少,但这次很多网友却宁可站在郭这一边,针对的其实是博士夫妇失之偏激与自傲的“态度”——如果针对的只是郭德纲个人可能还好一点,但他们打击的对象却是整个相声的传统,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击一大片”。“书生”式的迂腐、缺乏通融与圆滑,正如他复杂的“相声公式”一样不讨喜,引发“众怒”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针对“个性”的指责,情绪化的嘲笑,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收获,相反可能会让我们放弃有益的思考。如果换个角度来说,创新的精神理应得到肯定。

  博士夫妇成“网红”后,我也借机看了他们的演出视频。尽管不那么“专业”,但是他们是真心喜欢相声,在高校的演出也的确较为成功。爱好加上“博士”式的钻研精神,拿出个“公式”,在没有仔细研究之前,我们不可率然“以人废言”,妄下结论。而如果刨除情感因素,这一争论其实能引发我们在娱乐时代对于艺术性与商业化更为本质的思考。

  首先应该抛弃对相声“公式化”的先入为主的抵触——假如我们承认相声本身的商业属性的话。事实上,在文化工业时代,很多艺术的商业化过程,都存在着套路与公式。最典型的莫过于电影的好莱坞模式,在人物形象、价值观、片头高潮的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类型与模式,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长盛不衰。即便在更为复杂的文学创作领域,近年来兴起的创意写作学,也颇为一些人提供了流水化写作的套路和“公式”。

  因此,博士创作相声公式,从商业化的角度看,也无可厚非——事实上,他们已经以此成功获得了初步的融资。

  不要对“公式化”相声一棒子打死

  但商业化毕竟不同于艺术性。正本清源,相声也还是一门表演艺术。任何一门艺术,一方面都存在着自身约定俗成的规范与基本元素,正如书法艺术离不开用笔、结构与章法等,相声离不开说学逗唱等基本功,它们是艺术审美属性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便容易堕入求奇求怪的“魔道”。

  事实上,相声作为艺术,尽管追求娱乐观众,但毕竟不同于“滑稽”,如果仅以“笑果”为衡量标准,且不说“笑果”是否真能客观衡量,即使能够成立,也不能作为衡量相声的唯一标准甚至重要标准。

  另一方面,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继承与创新。作为相声,则意味着原创性内容的生产。一个简单的常识是,批量复制与自我重复的东西不是艺术。博士夫妇对相声目前笑点陈旧,或者简单搬弄网络段子的批判,的确戳中了当前相声艺术的痼疾或者说“痛点”。但是,利用“公式”进行的批量生产,也与艺术性的本质背道而驰。

  从这一点来说,其对“同行”的批评,多少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

  或许我们能够理解郭德纲的立场:尽管郭德纲也曾经高举“创新”的旗帜,在将相声艺术世俗化、大众化方面获得了成功,但郭毕竟有着说学逗唱的深厚的基本功。相比之下,半路出家的博士夫妇的“相声”,还是非专业人员。

  非专业人员却介入专业的研究也并非不可以,非专业人士由于身在“圈外”,没有那么多定势思维,观点未尝没有可借鉴之处。例如,以专业人士的基本功,加以“相声公式”的启发,是否可能让过于商业化而变得因循而封闭的相声领域,吹来一股新风呢?

  保持谦逊、开放、对话的心态,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无论对于满足于商业化成功的“表演艺术家”,还是对于满足于品头论足的“吃瓜群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