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哲学

2018年08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历史的形象》

  作者:(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蓝江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作为当代法国哲学、美学及政治理论的关键人物,朗西埃这几年在中国艺术界及知识界的影响越发体现出来。《历史的形象》收录了1996年他为蓬皮杜中心展览“面对历史”所写的两篇文章,加上译者所撰序言,在朗西埃作品中属于轻薄易读的。

  过往的历史,往往是精心写就的故事——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丰功伟绩……这种连贯的虚构一旦被接纳,我们距离真正的历史将越来越远。朗西埃在编辑19世纪工人的言说集《工人话语》时意识到,绝大多数工人和民众是沉默的,他们很难进入历史文献中;而那些透过哲学家和知识分子转述而发出声音的工人不过是“健谈的哑巴”。然而,他们不和谐的共在一旦被发现,虚构的历史叙事就将坍塌。谈论历史,朗西埃更关心的是一个可以缔造的未来,重建美学是他给出的答案,影像中存在一种平等的可能性。画家可以直接驾驭画布上的颜色和构图,但导演或摄像师却无法在影像中彻底实现自己的意图。因为影像本身充满裂隙,它无法被穷尽,即便凌驾于影像之上的叙事和情节都无法将其束缚。哪些东西可被共享,哪些东西遭到排斥,这本身就是一种“感性分配”。在朗西埃看来,要打破既有的感性分配,而社会革命本身就是审美革命的产物。(董牧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